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林州一中、鹤壁高中

(2011-12-06 15:33:52)

走进林州一中、鹤壁高中

 

     201111271130日,我们县一高两个校区20多位中层以上领导,赴林州一中(以下简称“林中”),鹤壁高中(以下简称“鹤高”)考察学习。两所名校骄人的高考成绩,鲜明的管理特点,特别是经过艰苦创业,数年积淀形成的良好教风、学风,令人震憾!

一、“两校”突出的经验

(一)精细、严格的常规管理

“林中”对教师管理的突出特色是:“尊重数据、敬畏制度、崇尚成功。”把教师的师德、态度、成绩等全部量化为不同权重的分值,以学期为界限,以年级为范围统计、排名。作为教师考核、职评、表模等依据。“林中”还将行政人员也积分排名,以此考核。以量化分为参数对高级教师,30岁以下青年教师评分星级,最高为四星,最低无星。分年级排出班主任龙虎榜,以小红旗形式分出等级。这项以制度为根本,以积分为依据,以成功论英雄的举措,坚持数年,不断完善,深入人心,已形成“林中”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于“林中”,“鹤高”管理的突出特色,是重视对教师的精神激励和师德规范。学校每期根据综合考评和学生评价,将教师评为“功勋教师”、“优秀教师”、“教学新秀”,并将此类荣誉和其他省市级荣誉,制作喜报,寄给教师家庭和爱人所在单位,以此激励。对于比较难以细化管理的行政人员则制定了精致的“理念”、“意识”、“精神”、“追求”、“操守”等。比如规定行政管理人员应有“角色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应有“简单生活,阳光心态”等操守。根据这些要求,由分管校长对这些人员进行考评。

 

   在学生管理方面,两校均呈现“精细、严格、持久、创新”的特色。

“林中”制定了《学生违纪量化考核细则》(40条),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所有细节,全部以扣分、积分形式出现。比如考试作弊一次,扣25分,回家反省一周,且不得耽误课程,必须在家长监督下自学,返校后单独考试所误课程,合格后方可入校。

“鹤高” 制定了《学生违纪量化考核细则》(56条)。其对学生考试管理更为严格。王副校长说“鹤高”的崛起,是从抓 “考风”促“学风”起步的。学生作弊一次,要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而且要请违纪学生家长参与监考(主要是室外巡视),再次作弊则坚决劝退。“鹤高”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组织学生社团,如书法、足球、街舞、瑜珈等,通过丰富校园生活,增加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留恋校园,向往校园。

“两校”虽为名校,已有足够的资本。但教学时间抓得都很紧。“林中”高三是每月休息一次,一次休息一天,其他双休日仅有一节课的休息时间。一、二年级则连上两周,休一天半。“鹤高”对外宣讲是每周五天课,双休必休。但从学生口中得知,也是一月一休,一次两天。其他时间要么考试,要么自习。

“两校”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教师虽苦虽累,但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谈及学校,谦虚中透着自豪。学生课堂活跃,自习安静,达到了学校提出的“全员、无声、高效”的自习要求。我们参观了“两校”的自习,基本没有老师看管,非常安静,我们走过窗前,多数学生连头都不抬。在长期的教化之下,学生的生活习惯优良,午休时,要么休息,要么看书,无人说话,走动。离开寝室,床铺整齐划一,如同军营。这些,都令我们感叹不已。

(二)“主体”突出的高效课堂

“两校”对高效课堂提得很响,抓得很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

“林中”一、二年级每个教室后面都张贴着校长王志强提出的课堂警语:满堂灌和照本宣科是最差的课,是在“毁”人不倦。高三教室后的警示语是: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精彩,教学因学生的展示而提高。我在“两校”共听了五节课,突出的体会是教师真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林中”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将内容细化为问题,小组讨论,个人回答,回答正确的教师加分。小组要量化排名,一般是得五分,可得一个“星”,五个“星”可得一个“月亮”,五个“月亮”可得一个“太阳”。学生讨论热烈,举手踊跃,让人感觉到是走进了小学课堂。整个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引导,学生互教互学。“林中”每周都举行示范课,对高效课堂的特点、模式、流程、目标、评价等做了详细的解读。

“鹤高”以“同课异构”为突破口,抓高效课堂,每周二、四,在校学术中心集中进行同课异构比赛,包级包科的校级领导必须参加听课评课。“鹤高”课堂,学生的主体性更为突出。我们听了两节高三语文课,内容都是现代文阅读,两位教师主要是巡回察看、点拨。第一位教师整节课总计不超过10句话,黑板上只书写了“言犹尽而意无穷”几个字来解释“含蓄”的作用。第二位教师整节课一个字未写,一句话未讲,只是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抽查批改,一节课完成了我们两节课才能完成的内容。两节课都是习题课,答案是学生互相核对,难点教师点拨。答案肯定不统一,也不像我们的教师要统一核对答案。我们感到这样的讲法有点“过”了,但人家不以为然,说“名校生就是这样教出来的”。

“高效课堂”在“两校”开展得可谓轰轰烈烈,但“两校”领导也都很不满意,也很头疼。共识是: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效率的课堂;教师要有“诱思探究”之类先进的理念,教师必须持续学习;课堂千万不能有固定的模式。

(三)活泼、精致的“周会” “班会”

“林中”每周一课间操是全校周会时间,周会完全由学生组织主持。总结上周成绩,通报违纪现象。违纪同学登台检讨。高三年级另有励志演讲内容,时间五、六分钟,多取材于学生中的事迹。精彩的演讲,常使许多学生感动流泪。

“林中”的班会安排在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每个学部推选一个班级做示范班会。其他班主任旁听,间隔20分钟大课间后,第四节课各班分头组织班会。班会完全由学生按学习小组轮流组织。内容来源于班级生活,比如我和郭局长参加的三(27)班,班会主题是“从亮剑精神看团结”,话题从班级量化分从第七名跃升到第一名,班级拔河取得第一名说起,各小组争相发言,说明团结的重要性。全程由学生掌握,气氛活跃热烈,中间还穿插小游戏,班主任只是最后强调了一句:“团结”就是“外显有规、内涵有德”,以此来做总结。

周会和班会是端正学生态度,改善学风,激发学生激情,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式。这方面,我们以前学习的新安二高的成效更为突出。

“鹤高”虽不经常举行班会,但以社团活动的方式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目的。

(四)各出奇招的“拔尖、培优”

“拔尖、培优”是培养北大清华名校生的主要途径。

“林中”从高一开始设立三个实验班,持续到高四,配备最强的老师,下达最重的任务,给予最严的考评,采取最优的政策。我们注意到,2011年高考中,三(11)班牛江茹老师一个班考上了6个北大清华,令人称奇。听主管校长讲,学校对这些班的考评,只看名校生,一本生都不考虑。考得好,牛江茹老师一人可得近五万奖金,如果完不成目标,在这个班的奖金可能就是零。对于实验班,成绩优秀、个性突出的学生可采取特殊政策,如不上早自习,给予自学假等。

林中对尖优生注意营造气氛和激励,每次考后,都要对北大清华希望生张榜公布。还将近年来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照片、格言、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照片张贴在校园醒目处,激励学生,激励老师。利用节假日,邀请上年度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为实验班学生做励志报告。

鹤高的做法更新奇。将三个年级的尖优班称为“宏奥班”(“宏志、奥赛”之意)。加上复习班共12个班,全部安排信息中心楼上,并把这栋楼称为“清北学堂”(“清华、北大”之意),这些班级教室宽敞,人数少,每班65人左右(鹤高人数最多班级达99人),学生分两大纵排,相对而坐,便于讨论。隔出三个宽阔的走廊供教师巡回指导,多数班级后面贴有学生志向榜,学生目标都集中在一流名校,每班都有三四个同学将目标定位于北大清华。学校定期与郑州、洛阳举行联考,检测这些尖优生的竞争状态。这些学生都有二至三种教辅资料用于拓宽、自学。

(五)坚实、高远的“起点”

参观“两校”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三年统筹始于高一,打实基础,瞄准高三。高一教师配备很强,高一阶段就有计划地为高三做积累。高一多数学生拥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高考语文必背篇目》《高考英语基本词汇》等书和小册子。这些内容,老师只做引导,完全由学生自学。

(六)实用、大气的校园文化

相比于其他学校,“两校”校园文化建设给人的感觉是:实用、精致、大气、高雅。

“林中”每个教室门上都贴班主任照片、管理理念、班级目标。如有一个班,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格、严而有爱。奋斗目标,综合评价,年级第二。“鹤高”与此相近,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班主任照片,还有任课教师、全班学生的照片,另有励志名言、班级目标。可以说教室前的班级文化构成“两校”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校园内的各种标语尽显上述本色。择例如下:

林州一中:

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

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学习,积极的休息,积极的锻炼,简单的生活。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宁苦一年,不苦一世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拼一个春夏秋冬,换一生无怨无悔

做一流名师,育一代名人,创一流名校

鹤壁高中:

拧成一股绳,拼尽一身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做一题,会一题,一题决定人生;拼一分,得一分,一分改变命运。

入室静,出室跑,静思专注,静能生慧,惠及人生高考,跑是一种心态,跑出习惯,赢得时间。

高一精神,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高一修养,今日事,今日毕

高三精神,永不屈服,永争第一

高三修养,炼狱励志,浴火重生。

二、借鉴“名校”

(一)调整课程安排,复习班、重点班增加自习,实行分层次教学,切实提高自习效果。

(二)精细落实周会、主题班会,分宿舍指导制,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进一步改进本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年级内交流课,调整要求及时间安排,制定简易、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逐步推行全员、全程高效课堂。

(四)以班级为核心,布局校园文化。通过不断的激励,使这些标语文化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形成真正意义的校园文化。

(五)修订现有制度、方案。制定精细、规范的学生管理和教师考评量化细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制度管理”、“论功行赏”。并通过先领导、后教师,先学生、后家长等分层的宣传动员,使我们的借鉴与吸收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效果。

 

这一点,最为关键,也最为艰难。任何完善的经验和措施,如果师生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不主动,甚至实施之初,还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那么任何一点改进,都无法真正长久实施。此种情况,同仁们交流时也都感触颇深。副局长郭新儒说,“经验再好,也怕老师们麻木不仁!”王成会副校长说,“我们一直在创业,但一直还在创业,该坚持的总是坚持不下来!”“不怕老师不成熟,就怕老师不成长”。宋民方副校长说,“为什么有的学校综合条件比我们差,却比我们做得好?除了激情,是否有体制的原因?”面对现实,我们要通过周边学校的经验和教训,教育我们的教师,要有忧患和危机意识,要明白,不改革就意味着衰退,就会被淘汰!同时,也希望上下同心合力,从人事制度,精神激励,物质待遇方面采取特殊政策,营造浓厚氛围,强力推进这次改革式的借鉴。比如,实施高效课堂,定期举行赛课和跟踪听课,对优秀者发给优质课证书。尖优生培养方面,历次大考中,学生单科成绩优秀的老师,由市县业务部门发给优秀辅导证书;入围名校生多的班主任,发给优秀班主任证书。这些,既是精神激励,也为其职评创造条件。

总之,必须狠下决心,想尽办法,点燃教师的希望和激情,使新的举措成为老师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且能“精细”“持久”“扎实”,我们的借鉴才能真正有效,我们创建名校,也就为期不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