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倒板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专业术语,也就是交替或无规律的交替使用球拍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击球来迷惑或控制对手,使对手判断失误,击出“机会球”变为被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弧圈球打法后外国削球选手为削住弧圈球使用了防弧圈胶皮,当时的德国削球手西多就使用了反手为防弧圈球的胶皮。这种套胶的海绵比较软,反胶皮比较光滑,摩擦系数极低,不吃任何旋转发球,削过去的球原地不动并且比较下沉,,削加转、侧转弧圈球比较容易削。此时有人持相同颜色的一面防弧胶皮海绵拍一面为反胶或正胶海绵拍。德国的有名削球手邵勒尔使用一面生胶一面正胶。有一点在当时国际乒联制定的规则允许球拍的两面颜色可以相同,于是有人想到,利用球拍两面相同颜色不同性能通过发球能迷惑对手,于是“倒板”技术运用而生。首先是用于发球抢攻,非常有效。我国最早使用长胶后,也出现用一面长胶一面反胶根据不同性质的来球倒着使用的情况,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上世纪七十年代横拍倒板技术的应用比较盛行,主要是相同颜色的球拍一面是摩擦力极强的带有超粘性的加硬质海绵的反胶套胶,一面是摩擦系数极低的光滑的防弧圈反胶皮加最软的海绵套胶。当时是21分制,发第一个球时先快速转动球拍转到粘性反胶这一面,用同一种动作发加转下旋;第二个发球还是先转动球拍,还是用同一种动作,这次却用防弧胶皮发底线“下旋球”,其实这个球是不转球,对方用相同的动作一搓就会冒出高球。当时两面相同颜色的球拍通过转动“倒板”在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控制后积极上手等方面极易容易迷惑对手,使对手看不清你用什么胶发的球,因而发生判断失误击出高球,遭对手猛攻。“倒拍”使用者巧妙的利用两面相同的颜色而性能完全不同的球拍,使对方接发球不是下网就是出机会球。后来有人嬉称这种球拍为“魔拍”。由于当时无人能对付这种打法,国际乒联就修改规则,不准使用两面同一种颜色的球拍参加比赛。上世纪七十年代,我通过天津球友的关系,他给我找了五块天津729研制的防弧反胶皮,我那时真是爱不择手,连续用过三年,后来反手改了长胶。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当时的国家男队主力蔡振华,他的倒板抢攻技术是最好的,他的攻势非常之强,看他打球,全身充满力量和激情。国际乒联对球拍颜色进行限制后,从此倒板技术的威力逐渐减弱。到了八十年代,直板正面长胶背面反胶或正胶的两面不同颜色倒板攻击型打法和横拍一面长胶一面反胶的倒板削球打法又注入新的活力,削球的代表人物是陈新华。陈的倒板削球打法让人眼前一亮,有许多人去模仿学习。后来日本的削球手松下浩二也善于运用倒板技术。在海外打球的齐宝华、倪夏莲等人是直板长胶倒板技术的女子代表人物。她们的这种打法到现在还能赢球。目前打防弧胶的人几乎没有了,倒板技术主要运用在两类打法,一类是直板正面长胶背面反胶或正胶的攻击性打法中;一类是横板一面长胶一面反胶的削攻结合打法中。以横拍一面长胶一面反胶削中反攻打法为例,一是用在正反手接发球上;二是用在正反手上台搓球上;三是用在正反手的削球上;四是用在上台攻短球上;五是用在中台攻球上。
总之倒板技术的出发点就是充分利用不同性能的胶皮,发挥好各性能作用的结合。也有专家认为,在直板正面贴长胶背面贴正胶或反胶的攻击性打法中,倒板技术的融入无疑能明显增加攻击威力。而削球打法就不一定非要融入倒板技术,如朱世赫就不会倒板,但他的拉弧圈能力很强,正反手削球能力很强,近台控球能力也很强,你想用搓球和搓攻控制朱世赫那是不可能的。而松下浩二的倒板技术可谓是最佳的,但松下浩二的打法威力和长期以来的战绩是不如朱世赫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