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看得见是表象,看不见的是内涵 ——“看得见与看不见”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考作文精美语段与素材积累 |
【题目】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你怎样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如何看待它们之间奇妙而辩证的关系?请认真思考,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导写】
(2)反面立意举例:看得见明星代言的广告,看不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看得见的是一个城市的高楼大厦,看不见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与幸福感;有目共睹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不见的是多么美好的传统被滑落——看得见的硬实力固然不可或缺,看不见的软实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永续推力。
【优秀作文】
“儿子,来,把脑轻松吃了。”随着一阵开门声,脚步越来越近。他知道,是妈妈来了。他皱了皱眉,并没有抬头,继续忙着手中的作业。“冰箱里有西瓜,我去帮你拿来吧。晚上想吃什么菜?”“哎呀,烦死了!”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妈妈却听得清清楚楚。她没有多说什么便走出去,轻轻带上门。面对一书桌的辅导书,他烦躁地挠了挠头,恨不得把这些书都从五楼扔下——眼不见为净。
他躺到床上,想着这本该是个多美好的“五一”,想着窗外的美丽世界。想着自己多少个月没碰的电脑,想着被爸爸没收的篮球……迷迷糊糊中,他似乎又看到了心爱的篮球。还没来得及接近,美好的梦被开门声打破,只剩下浅浅的轮廓。“儿子,数学老师打电话来通知你,下午三点去她家上课。”妈妈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他撇了撇嘴,说:“我又不认识她家。”“你爸认识,他一会儿就回来送你。”妈妈刚要关上房门,他就从床上跳下来,对着惊愕的妈妈吼道:“我不去……我恨你们!”说着就冲出家门,消失在妈妈的视野中。妈妈愣愣地站在那儿,头脑中一片空白。
他漫无目的地走在马路上,不耐烦地踢着脚边的小石子。“他们只知道让我做习题,只知道让我上各种补习班……他们一定巴不得把我折磨死!”他愤愤地想着。一辆汽车突然在他身旁停下,摇下窗,是父亲。“跟我回家!”表情比往常更严肃。
家里面,妈妈正坐在沙发上擦眼泪。爸爸点了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狠狠地瞪一眼自己的儿子,强压怒火说:“你还想不想学习?”此时的他像个不愿屈服的战士,固执地扭过头去。爸爸见了,提高音量问道:“你还有没有一点儿上进心?”他依然强硬着,什么都不说。爸爸终于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地吼道:“我怎么看不见你以前那种上进心了?我就看见你成绩在往下掉!给你要参考书、请老师补习,这都是为了你好你知道吗?”爸爸愤怒地瞪着他,恨不得痛打一顿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我没看见你们对我好……天天把我关在家里,死命地让我做题,就是你们对我的好?我就看见你们不停地给我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他也一口气把心里话全说了出来。爸爸妈妈没说话,沉默,还是沉默。
望着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他后悔了。转身走回房间,他准备继续做那些没做完的试题。客厅里;父亲正给老师打电话:“老师,不好意思,我替儿子请个假……我想带他出去散散心……”
【点评】
文章选材也值得肯定,看似写的是日常琐事,却借此折射出学习压力过重与家庭内缺少沟通的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因为作者本身对所写内容深有感触,故而写来真切实在。
如果再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有关心理的、神态的),那就更精彩了。
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看得见,即现象,看不见,即事物的本质规律。
我认为,我们应当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果我们只看到花草树木而没感悟到春天,那我们必定不会理解生命的蓬勃以及四季的更替;如果我们只为嫁妆婚礼而兴高采烈,而没有抓住爱情的真谛,那我们必定永远无法理解爱情似茶,平静而余味无穷的含义;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了论文文凭而忽视了水平,那我们注定会永远被那:一纸空谈蒙蔽了双眼。
而在学习方面也如此,如果我们只顾埋头阶梯却忽略了对同类题总的解题方法的找寻,那最终的结果将会比那些善于找寻,总结的人差很多。
哲学上说:“规律,即事物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俗话说:万变不离其综。那我们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在找寻事物的本质规律上,抓住事物的根本,然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
其次,我认为我们应当诚实做人。
现在这个社会上,欺骗行为多的数不胜数,假酒、假药、假食品;假身份驾车牌假文凭;甚至还有用金钱换来的假爱情。这些人用良心换来金钱,再用金钱换来个不爱自己的姑娘,或是些个让人看着耀眼的车,房。
这些弄虚作假的人自作聪明,自以为用了些造了假的看得见东西欺骗了别人,就能得到大笔的财富和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殊不知,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最好的良药,他们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慢慢地,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其实一直都是在欺骗自己,在自欺欺人。因为,他们欺骗的是自己那看不见的良心和信用,而这,留下的伤疤才是永恒的。
所以请做一个诚实的人吧!
已是隆冬,空荡荡的江边没有人,没有风,没有一丝生机。而你却穿着一身蓑笠来了,一个人一支竿,守在江边,钓起一整个盛唐。
你寂寞,你不甘,你委屈,你的心里苦辣酸甜。明明他们都知道你的抱负你的志向,可是他们却沉默着看不见。只留下你。
孤零零地在永州,一辈子一生。看不见的时间打磨着你的青春,无形的刀在你的脸上刻下了印记。
“你知道么,有的时候,看得见却又看不见的是那种刻骨的疼痛。”你站在风里对着空虚说道。
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可用“瞬息万变”来形容。拆、拆、拆,鲜红的“拆”字快要成为城市的一股新潮流。只是,那些曾经辉煌的建筑,如今却成了一堆沙砾,看不见了。(将看不见具体化,由社会现象引出中心)
人被社会推挤着,文化被物欲消解着,那些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在某些人眼里还比不上一张张红色的人民币。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郁达夫故居也因市政建设被拆了;骑楼也慢慢地淡出了佛山人的视线之中;重庆的嘉陵江索道也早已成为曾经。当这一幕幕的事件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你看不见吗?那些建筑、遗迹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是我们城市的文化符号。可这一切曾经令我们动容的存在,已经看不见了。(城市的发展是看得见的,但那些曾经的建筑却看不见了。通过排比叙例列举看不见的典型建筑,由建筑引申到文化,增加思想的深度)
我们读书,常被书中那伤感的情节所感动,然而对于那些带有深厚文化气息的建筑的被拆除,怎么就能装作看不见,视而不见呢?不,我们不能容忍它们只可以成为记忆中的曾经。若是北京没有了长城,没有了四合院;若北方没有了窑洞,没有了土砖房;若西安没有了兵马俑;若岭南没有了骑楼。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吗?看不见,那些曾经的建筑,这是我们心口上永远的痛。(排比叙例,具体化)繁华或许是城市的一个代名词,但是城市的发展不应以文化的消亡为代价。正如余秋雨所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城市太拥挤,太浮躁,在那我找不到灵魂的栖息地,找不到思想的安宁处,找不到情感上的共鸣,找不到文化的痕迹。一座城市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只能在书本或照片中去寻找,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分析这些建筑看不见的后果、影响,追问为什么)
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当看到路上的行人都掩着嘴鼻出门,当看到毒日下高举的讨工资牌,当看到铺天盖地的投诉新闻,我们能假装看不见吗?不能。这些画面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叩击着我们的内心,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公民意识何在?”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是一个公民,当面对着这些因社会发展而带来的问题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简要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我们的文化之根被摧毁,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走在大街上,耳边没有了小贩的叫卖声,只有推土机在轰轰作响。青石板小巷、骑楼、四合院等纷纷倒下,连一生致力于保护古迹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故居也被发展的车轮碾成粉碎时,我们还能假装看不见吗?(具体化,我们假装看不见的事例)不能。这些古迹,凝聚了我们千年来的文化,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根。没有了四合院的北京还有意思吗?没有了骑楼的广州还叫广州吗?只有雷同的高楼的城市能让人感动吗?不能。当一个城市没有了古迹,没有了文化之根,它的发展必定是不能长远的。所以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我们的文化之根被吞噬,不能假装看不见家园被毁,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追问为什么,分析面对文化之根被毁,为什么不能假装看不见)
鲁迅曾说过:“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身为社会中的一员,身为一个公民,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而应该“兼济天下”,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改善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要正视问题,改变现状,让社会的发展是真正的发展。而这并不需要我们费多大的劲,只需拾起我们的公民意识,履行我们的公民责任。当看到假发展带来的危害时,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应像“拇指妹”那样站起来,像“举牌哥”那样行动起来。这样,才能变假发展为真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追问怎么办)
面对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我能体会到他体内中国龙的吟啸;面对着曼德拉只身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一生,我能体会到他内心渴望和平的愿景,所以,即使我们无法身处其中,也看不见,但我依然能感受那些仁人志士心中的那团火的热度,因为,看得见外在的可能会稍逊即逝,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反而或许会成为永恒。
面对命运的蹂躏,虽看不见,但我心能会,并且感动不已。还记得《红与黑》里于连.索黑尔面对死刑时“我不想对死刑上诉,即使你用毒药、刀子、火枪、火炭,终结一个危害你的生命,我都不会对死刑上诉。”那份面对死亡依然不放弃心中那份对自由的向往,我虽看不见,但我能体会;还记得《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面对鲨鱼时毫不怯懦的身躯,我看不见,但我能体会到心中的那团烈火;还记得海伦凯勒以毅力创造巨著《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虽看不见她眼中的世界,但我却能体会她心中的渴求。这一切的过往,都看不见,但是我们心能会,因为他们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远比那看得见的外貌容颜更加强烈,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强壮了他们的内心,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滋养了我们的灵魂。
心。而那正是人的精神所在。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那看得见的躯体,而是人心中那团看不见的热火。孔老夫子终其一生,为克己复礼、社会大同上下求索,如丧家之犬,注定也只能化为一抔黄土,但他却成为千年以来知识分子的理想标杆,他的那一份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的精神,我们心能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烈一场,注定也只能成为历史的过客,但他们却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座不巧的丰碑,那一份舍己为人,“舍小家成大家”的精神我们心能会。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我们心中自有一方净土,时刻为它们而保留,因为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精神撑起了人类的脊梁,丰富了我们原本贫瘠的内心。
刘墉曾说:“我们经常在仰望头顶闪耀着光芒的时候,却看不见地上有更令人惊异的能量”,当我们把这些看不见的能量聚积起来的时候,我们终会发现,不朽也就产生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