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地百合——看茹志鹃《百合花》的人性之美

(2011-09-24 14:33:35)
标签:

杂谈

  5060 年代的很多作家不同,茹志鹃的文字自有一种清新俊逸之风:于单纯的构思中蕴涵着细腻柔美的诗情,含蓄恬静的画面传递着纯净明朗的意蕴。就像作者所说,她往往是用一种非常热情的、信赖的、毫无异议的、单纯的这么一双眼睛去看待生活的。而这种生活态度在她的作品里演绎出了一股人性美,而百合花更是其中上乘之作。                                       

 《百合花》于19583月在《延河》杂志上发刊,引发诸多评论。在当时大部分的人认为这是一篇感情阴暗,不合时宜的文章,但也受到了诸如矛盾,冰心等大家的欣赏。与当时背景相称,《百合花》仍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与当时主流倾向相反的是,作者没有描写炮火纷飞的战争场景,没有大快人心的反攻胜利,甚至没有塑造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而是流连于战场的边际,叙述了一个部队青年通讯员与农村新婚媳妇间纯净动人的故事。而真是这个日常生活化了的温馨故事谱出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写出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就像她只是单纯的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在讲述一个清新扑面的故事,就像一朵刚从山上采摘下来的尚带着露水的百合,嗅一嗅,鲜润透腹。                                                       

    也许从一开始作者就没想过要借这个作品去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以达到一种政治宣扬效果。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当时流行的政治概念去理解它,诸如表现了军民鱼水关系”,“撷取一朵浪花写时代长河等等。它脱去了以前战争小说生硬的外壳,突出灵魂,升华出真性情。茹志鹃后来曾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经过: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 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 几分钟, 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 便一闪而过, 然而人与人之间, 就在这一刹那里, 便能够肝胆相照, 生死与共。 ”由此也可以看到茹志鹃对战争的关注点, 即不是着力于战争的场景, 而是战争中的人、 人的心灵世界。战争已经远去, 战争的胜利果实也已向世人昭示, 但战争留在人内心深处的印记却仍需有人去触摸的。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现在虽放了晴, 路上还是滑的很, 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 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面对这般景致, “我” 不仅感叹: “要不是敌人的冷炮, 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 我真的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对于身处战争现实中的人而言, 这种 “闲情逸致” 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但正是在这种 “闲情逸致” 中, “我” 的思绪才会暂时远离战争。就像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一样,作者对于战争的立足点始终不是作为革命者的形象出现, 而是通过 “我” 来映照人物的心灵世界,表现那种即使处于战火之中仍不会熄灭的人性美。
     比如,在描写“我”的眼中的小伙子的外形时,有这么一笔:“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后来,作者写这位通讯员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而自己回前线时,又描下这么一笔:“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把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

而对于新媳妇的描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在通讯员死后,新媳妇缝衣的场面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以及结尾处情绪的爆发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柔软细腻,清新俊逸,将建国初期文学中奢侈的感情描写注入战争背景中,新颖之外颇为动人。就像通讯员枪筒里的小菊花,新媳妇婚被上的白百合,战争过后,小菊花不知遗落何地,白百合却盖在了战士的遗体上,战争与和平,凄婉与美好,作者只用笔轻轻一拨,却弦弦扣人心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