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2017-03-11 09:00:15)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建议

如何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李婉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面对困难时,往往能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坚持到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愿努力,甚至完全放弃。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个性心理品质,它一旦形成就可以相对稳固地发挥作用。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着幼儿一切活动和行为的效果,而且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升幼儿的自尊心和自我期望值,使幼儿悦纳自我,乐于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养成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效能并非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具有低自我效能的基因。要想提升自我效能,个体必须从外部去着手努力,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告诉我们,自我效能的形成与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评价态度、情绪唤醒4种信息源息息相关。这对我们培养、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呢?

  1.正视问题,重视培养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惧怕选择没有把握的行为目标,在困难面前轻易放弃,在具体问题面前,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实际的困难,经常是越怕失败越容易失败,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行为目标无法实现。低自我效能感的幼儿,在活动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容易的项目,回避有挑战性的活动;面对挫折时,总是一味地退缩,惧怕尝试新事物,包括未玩过的玩具、游戏等;在交往中,总是跟在能力较强的小孩后面,甘当追随者;在集体场合中,总是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不敢在大众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等等。这些都是自我效能低的表现,可是我们的父母和教师往往把这些看作是小孩内向、腼腆、智力不足的表现,从而忽视了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由于发展的连续性,自我效能具有相对稳定性,一个自我效能低的幼儿以后将很难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效能感的成人,也就很难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就。所以,我们要重视自我效能的培养,从幼儿开始。

  2.创造条件,体验成功

  班杜拉认为,成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失败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幼儿身上,这一特点尤其突出。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尚未形成稳定的认识,对自己的成败难以进行正确的归因,所以很容易受到成败经验的影响。因此,成人应该创造条件,让幼儿多体验成功,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如独立吃饭、摆碗筷、擦桌子、系鞋带、穿脱衣物等等。另一方面,提供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决策和选择的权力, 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使他们经常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3.树立榜样,激励成长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是通过观察榜样行为逐渐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幼儿一旦开始与同伴交往,就会产生与同伴互相攀比的心理。当幼儿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幼儿取得成功时,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同时试着去模仿别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当幼儿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幼儿经过多次努力仍然失败后,就会对自己有没有能力取得成功产生怀疑。因此,成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为幼儿树立一些同龄的、成功的榜样,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由于替代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与榜样的一致性,所以成人必须从幼儿的个别差异出发,为幼儿树立起不同方面、层次的榜样,从而确保替代经验作用的发挥。

  4.注重评价,善于肯定

   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稳定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更多依赖于权威人士的评价,如家长、教师等。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中,尤为突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正是自我效能产生的机制。因此,权威他人的评价、态度对幼儿自我效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士, 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的自我评价有着相对持久的作用。为此,教师和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自己对幼儿的评价,多用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方式,恰如其分地表扬幼儿的行为。对于自我效能低的幼儿,教师和家长要给他们更多的爱和耐心,对他们要少批评,多鼓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