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看待幼儿园的亲子作业

(2017-02-16 20:22:3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建议

如何看待幼儿园的亲子作业

                                    姜西润

孩子上幼儿园,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然而老师布置的一些“出其不意”的亲子手工作业却常常让新手父母不知所措,如树叶粘贴画、废旧物品制作、收集石头等。其实,老师的初衷是通过亲子作业的互动形式,增进亲子交流,让家长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并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中,形成家园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那么,老师究竟应如何布置“作业”?如何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并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园作业,并与孩子产生高效互动,完成亲子“作业”?在这里,笔者有些话想分别对教师与家长说。

说给老师的话:

 

1、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切莫揠苗助长

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寓教于乐。老师布置作业的出发点无论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审美,还是为了训练其动手能力,都应该注意难度的设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切忌揠苗助长,即不可用超高的要求和标准来衡量幼儿。

比如,在布置以“秋季”为主题的作业中老师应充分考虑大、中、小班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可以完成手撕画“秋天的大树”或“手指点画”等手工作业;中班幼儿可制作 “落叶拼图” ,或完成多种材料结合制作的“秋天的果实”;大班幼儿的作业难度可以略高一些,如举办亲子摄影作品展“我眼中的秋天”等。

 

   2、满足作业知情权,激发参与积极性

 

想要得到家长对亲子作业的配合和支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告知家长。亲子作业属于幼儿园教育的环节之一,因此需精心设计,不能随心所欲。首先,作业一定要至少提前一周布置,留给家长和幼儿充足的时间去构思、选材及制作;其次,教师要满足家长对作业的知情权,如果只是布置任务却没有积极地与家长建立沟通或提供指导,致使家长不得其法,从而对亲子作业产生负面情绪。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合作伙伴,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享有知情权,所以,老师在布置亲子作业时,最好能根据主题内容为家长预先提供书面告示,阐释本次活动的主题、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作业的要求及标准等内容,从而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评价原则:实用、适量、适度

教师对于亲子作业的评价标准应以幼儿的参与度与家长互动程度为主,遵循实用、适量、适度的原则,而非将作品美观度作为华而不实的唯一评价标准。否则,不仅不利于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会催生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使亲子作业失去了真正的教育意义。

另外,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主题内容,安排一月一次的亲子作业较为适宜。亲子作业的布置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真正做到实用、适量、适度。

在老师眼里,每个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不建议教师对亲子作业进行任何形式的评比或评选。

 

说给家长的话:

 

1.珍惜亲子时光,陪伴点滴成长

 

老师布置亲子作业,一方面鼓励幼儿多关注日常生活,通过手工制作、探索发现等形式,增加知识储备,发展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增加与幼儿的沟通交流,增进亲子感情,收获美好的亲子时光。

有些家长埋怨亲子作业太过麻烦,要知道,当孩子不再麻烦自己时,可能已经长大成人,离你越来越远了。家长与孩子就是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的,这就是生活。所以,家长们应该珍惜每一次亲子作业中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机会。

 

2.淡化攀比心理,提高陪伴质量

 

有这样一些家长,因为自身的攀比心理过重,想让孩子的作业在班里获得较好的成绩,却又担心孩子能力不足,于是就大包大揽。这样的做法实则剥夺了幼儿思考和摸索的机会。亲子作业的主体应该是幼儿,家长可以适度参与指导,让孩子全程参与。哪怕完成的作品不成形、不美观也不要紧,因为完成作业的实质并非追求完美,陪伴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在智力和能力方面都大不相同。作为家长,应了解、尊重并接纳自己的孩子,少与其他孩子攀比。并且,要学会多放手,给予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完成作业的快乐,这样才能提高陪伴的质量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