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什么是“荡屑”吗?

标签:
地质问题探讨 |
最近在整理资料时又看到我上班期间在院子里摆放的岩心中看到的一种现象所磨制的岩石薄片照片,记得那块岩石薄片出来之后曾在博文“一组随手拍的路边岩心及对应薄片照片”中展示了其镜下特征,当时对岩石中奇怪的球状物作了简单的描述,并在博文最后写道“对合探2井3892.96m 的这段岩性平时很少见到。描述起来非常困难,经过反复与《火成岩鉴定手册》中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比较、对照,初步定为熔结角砾岩,不知是否妥当。也请懂火成岩的朋友共同进行探讨。”博文登出后,有博友对我文中提到的另外一块岩心作了非常专业的点评和指导,但对合探2井石盒子组这块岩心从未有人提出任何评论。几年过去了,现在再次翻看那些照片,感觉并非是我最初认为的“熔结角砾”,但对那些绿泥石化、里面粘结有部分围岩角砾状碎屑的近球形的东西还是不知该如何解释才好呢?为了给这种泥质球粒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将照片发给了王崇礼老师,不知是否能找到可信的答案。很快,王老师就给我打来的电话!王老师通过查看我发去的照片提出了他的初步认识,王老师说那些圆球状的颗粒是一种“荡屑”,我第一次听到“荡屑”这个名字。通过和王老师交流,我慢慢明白了。据王老师介绍,“荡屑”是在沉积期由于沉积物中富含泥质,水体强烈动荡使部分泥质粘结在一起所形成。这里的荡屑最外侧隐约可见同心泥质圈层,泥质组分与岩石中的泥质成分几乎相同,并粘结大量棱角状碎屑,其成因极似砾屑灰岩中竹叶状砾屑。岩石中碎屑大小混杂,粉砂级碎屑磨圆度较差,粒度偏小的荡屑圆度较好,而稍大的荡屑圆度略差。在泥质荡屑中包裹部分粉砂碎屑。岩石不显层理,非常杂乱,可能为快速堆积所形成。岩石中之前被认为是塑性浆屑的强烈变形的脉状物则可能为岩石中的变形的泥质条带。
听到王老师的这种解释,我很兴奋,自己困惑多年的地质现象终于有了更为准确的答案。此时我又想起在环县石板沟见到的硬壳泥球(“
合探2井石盒子组看到的“荡屑”其实就是内碎屑的一种,只不过是在内碎屑的外部由于水体震荡而粘或附包裹了厚度不等的泥质外壳而已,但这种荡屑在粘附泥质的过程中同时也粘附了一些岩石中的碎屑,而且荡屑外侧粘附的泥质成分与含荡屑岩石中的泥质成分基本是一致的!由荡屑的成因分析不禁想起“泥包砾”的成因,如果我们在延长组砂质碎屑流中看到的那种“泥包砾”的成因真是由于产“泥包砾”岩石中富含泥质,“泥包砾”外层的泥质也是来源于砂质碎屑流中的泥质的话,那“泥包砾”中的泥质组分应该与砂质碎屑流中所含泥质组分一致,而且泥质外壳中应该也能粘结部分砂岩中的碎屑。看来以后在野外若遇到感兴趣的地质现象还是需要多观察,多采样进行详细的成因分析才能将它们的真实谜底解开!
1
2
3
部分粉砂
4
单偏光
5
6
7
9
10
12
15
16
17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