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沉积的人都知道,岩层中出现砾石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短的搬运距离、足以搬运砾石的水流强度、陡峭的地形等,巨大的砾石往往分布于河床底部或山前盆地,而几乎不可能出现在远离山区,以泥页岩为主的半深湖相地层中,只有冰水沉积中才可能见到一些呈漂浮状分布的砾石。但我们今天却在延长组半深湖相泥页岩中见到几块呈集中分布、砾径达3-10cm、磨圆度较好的砾石,砾石成分有砂岩、石英岩等,其中砂岩非常疏松,几乎呈弱胶结状。有趣的是在同层的泥页岩中采到大量鱼粪化石、介形类化石,并发现极为罕见的鱼化石碎片,表明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为半深湖相无疑,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几块砾石显得极不协调,也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知哪位朋友能对这一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1 含砾石地层位于照片中发白色岩层之下约半米处

2
砾石在岩层中的产状远景,剖面中的白的薄层可能为凝灰岩层,结果以采样分析之后为主

3
砾石在岩层中的产状,砾石磨圆度较好,个别砾石的扁平面竟然呈直立状,很像冰水沉积中的冰坠石,但三叠纪不可能有冰水沉积的,从上下页岩的变形特征分析,应该为同沉积的

4
这是将外面两块砾石取出后看到里面的砾石

5
这是其中一块非常疏松的砾石,岩石几乎未经胶结,是含石英的细砾岩(?)无法采回制样

6
这是未经翻动时砾石的产状,开始并未多想法,以至于将中夹那块直立的砾石丢弃了

7
这是将外面砾石取出后看到里面砾石的情况

8
拔去前面砾石周围的碎石,看到里面的砾石

9
将照片8中的一块小砾石取出后,可以看到里面已经没有砾石,照片中的这块砾石就留在露头上作纪念了

10
这是带回来的砾石,在野外时并未注意,回来拍照时才注意到砾石并非呈浑圆状,并且清洗干净后才发现表面具深深的刻痕,难道这便是冰川擦痕??

11 这块砾石的磨圆相对较好,表面比较光滑

12
这块小砾石外形呈不规则状,三个面似认为加工打制而成,若不是保存在数亿年前的地层中,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人类制作的石器呢

13
这块砾石外形也不规则,一头尖,可惜没注意在地层中的产状,当时没经验,也没多想其成因会如此扑朔迷离,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非常遗憾

14
这是表面具刻痕砾石的另一面

15
这是同层采到的鱼粪化石,该层鱼粪化石密度大,大约每一米便有一块鱼粪化石出现

16
这是照片6中鱼粪化石的断面特征,化石中可见螺旋状构造及密集的鱼骨残余,是食肉类鱼的粪便化石

17
这是在该层采到的极为罕见的鱼化石碎片,化石中可见清晰的纹饰

18
这是同层采到的介形类化石
后记:此文是在野外期间编写的,之后看到来自不同角度对这种砾石来源的解释,尽管每种解释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照片上观察毕竟较为局限。昨天看到徒弟小李的评论,她曾提到托冰沉积,尽管三叠纪没有冰川沉积,而且仅凭这几块砾石也根本不可能是冰川沉积,但受到她的启发,我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的搬运机制——浮冰!
虽然晚三叠世不可能有冰川沉积,但浮冰在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出现。来自河流河滩或湖泊岸边含砾石地区带有砾石的冰块在消冰的时候,巨大的冰块漂浮于水中,随着河流将卵石带至湖盆内部坠落于泥质沉积物中。在成岩过程中,泥质沉积物常高含水,压实作用使其失水并发生塑性变形,并将来自远方的砾石包裹其中并保存了下来。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并不是不可能。那块非常疏松的砾石,其疏松的性质可能源自母岩,在泥质沉积物成岩期间并未对它进行大的影响。
下面是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浮冰的照片,请欣赏:

浮冰-1

浮冰-2

浮冰-3

浮冰-4

浮冰-5

浮冰-6

浮冰-7

浮冰-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