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庐甘露秦淮源


观音殿宇与秦淮河源头,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凿枘不入两类形意事物,这看似郢书燕说,道三不着两的说项,却在南京东庐山间共生相伴了。
东庐山与江西九江牯岭庐山,如果连线几乎与东西呈450夹角,呈东北西南走向。有人说东庐山是庐山的余脉,却没有见到任何官方信息。2009年才成为“鸡鸣寺”下院的东庐山观音寺,除有“鸡鸣”两字外,在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上都是各具特点,二者几乎没有什么沾连牵绊。

年暮天寒,冬日可爱,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冬至当天,天晴暖阳,惠风和畅,相携官客,驱车拜访这一不收门票,二不缴驻车费的南京郊外溧水区东庐山山根下的观音寺,寻找秦淮河南端发源点。
东庐山是块佛地佳境,海拔仅291米,观音寺就坐落在这片东西略偏北的西麓缓坡上,寺院倚山临水,谷壑涓流汩汩,满山荆草脆黄,环伺层林尽染,凝聆空谷鸟鸣,静听梵音呗唱。好一处佛门圣地、华构营造,素洁庄严,规制齐整,雕栏玉砌,轩敞壮美,气宇轩昂。“一心三轴五区”区划,集佛教修学、弘法、慈善及文化传播为一体。
观世音菩萨,在中原有多种称谓,如:观自在、大士、圆通、正法明如来、光世间、莲花手菩萨等等;还有六观音、七观音和三十三观音(称三十三身)多种称谓与形象变化结合的表现。

印度佛教中观世音原形是阿湿波,称名“双马童”,形象经历了从牲身到男身的蜕变。东土汉朝壁画和南北朝时期的木雕中,观音多以男身出现。敦煌莫高窟北魏259窟中就有蓄有胡须、赤裸上身的观音造像。也就在李唐王朝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为观音前后,观音形象渐次由男形转化为女儿身,成就了如今缁白僧俗崇奉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自在菩萨。
观音与普贤、文珠、地藏是我国民间佛教信仰中四大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观音菩萨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善财龙女是《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侍女,亦称捧珠龙女。
《楞严经》载有观音菩萨灭除苦恼、火难、水难;脱除鬼难、刑难、祟难、囚难、贼难;离贪、瞋、痴;求男求女。普渡众生14种功德。
曾朝山目礼过普陀岛双峰山南海观音立像和三大寺;本年中亦参拜过承德普宁寺中国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像。河北正定隆兴寺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是当下国内最大的铜像;日本仙台有座地上100米地下21米“白衣大观音”雕像;108米,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观音菩萨佛像是在三亚南山海上。当年观游海南因导游将景点置换而错过面睹这座圣迹。

观音曾发誓要普度众生,然而,众生众多,观音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观世音分身成为33个(也有32、42像)大慈大悲的菩萨,旨在安乐一切众生。东大民间还流传着多个观音菩萨动人的故事(略)。
千手千眼观音如同杨枝观音、送子观音等一样是33种化身之一。千手千眼菩萨像有两种,一种是实数1千只的,另一种是示意性的,以42只手代表千手,除中央两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 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分别执各种法器,手上各有一眼代表千眼。
实足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造像几乎没有见过,甚至其画像也没有查到。山西大同华严寺的十八面观音画像也未见有其具体的确数。前些年,大足石刻观音像一直传说有1007只手,2009年时文物专家采用了现代仪器测绘结果只有830只。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眺)。南京,做为一外乡人对这片古老皇都的了解多是从朱自清“桨声灯影”和我国自主建造第一座长江大桥、“日本大屠杀”等图文中获取的碎片化信息。绝多的国人读历史晓得南京是六朝古都,其实掰开手指一数,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应是十朝,而南京各种称号过往见过最多的有70个(秦准都市报2017.4.28),至少也是22种(百度知道2019.7.29)(另有62、44、40的说法)就鲜为人知了,非专业而不可尽数,难求究竟。
说南京怎能不说秦淮河。那洇染胭脂红,飘浮腻油粉香的河水,潺湲淌过千年路柳墙花、崇宇青舍,曾向人们诉说过多少纸醉金迷、悲欢离合、兵连祸劫、你方虽罢我登场的故事。
秦淮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是南京市的母亲河,与古城相伴共枯荣,孕育、滋养、丰富着沿河两岸万物苍生。
全长约110千米,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的秦淮河,象两只首尾相连的“音叉”,源头有南北两地,北源是句容市华宝山南麓,南源为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股河水在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经历近30公里,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在通济门外又分叉成为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分二地注入扬子江。内秦淮河全长五千米,史称“十里秦淮”,是南京夫子庙风光带精华所在。

应是观音大士手中的净瓶,挥洒杨枝,将甘露洒向人间,拔除苦厄、净化烦恼,为世间送来清凉;或许是空中雨水甘霖降落群山岩石,霜雪晨雾凝落润浸黄土崖隙,于岩层地下点滴聚集,顺着逢壑,通过渗透静虑,冲破表面尘土枯叶,度化为甘冽清碧的山泉,滴沥滴沥,叮咚琤琮,由小成大,由缓变急,终于修成正果,形成咆哮奔腾的一股溪流。奔向古城,投身长江,归宿大海。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积细流而成大海,集小溪汇为河川。自然与人文的机缘,天造地设般的巧合,千万年的修炼,化成源泉,汇而成势滋育了千古秦淮河。
人立于山下溧水路大门处,抬眼能展望到1.2千米上下整个观音寺园区。但见,东庐山环立如屏,敞开巨大双臂将观音寺拥入怀中,在层林翠植中,一片长方形飘带自山间上铺展而下,寺院、佛学讲坛、观音广场、观音阁、祖师名典、普门长廊、净瓶广场、观音洞等佛门四山五舍、福田善坛端立其上,弥扬着瑞气善意,佛色宝光。

自下而上,从西向东。过“东庐圣境”桥临面是“观音洞”。“家家观世音”,中土民众普遍崇奉观音大士,观音洞遍布华厦大江南北。东庐山观音洞是一处人工景点。洞内布置了石笋、钟乳石和一座6米玉观音像。而我们仅见的是一尊香炉和两棵主杆粗硕、虬曲驳荦、旁枝纷繁的人造仿古树。观音洞未开放,就不可见其中精妙了。
净瓶甘露,涤凡尘心垢,得身心自在。观音洞身后是“净瓶广场”。左手杨枝,右手净瓶表达的是观音菩萨广大悲行。净瓶不仅是件法器,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广场正中的净瓶瓶口,一股秦淮河源头清泉喷涌而出,72瓣莲花上石刻有72位佛法上师和历史文化名人手书《摩诃般若波罗密心经》环绕周匝。



拾级而上,来在“普门长廊”。普门长廊为左右下三面石雕,双曲线两壁,以流传于民间的各式观音形象的清代版画《观世音菩萨慈五十三现》为清样,并融入多种民间故事,用精美、圆润和细腻的刀法,诠释了“何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观音普门示现慈柔圆通精神。足下的莲花雕饰,寓意步步生莲。
再续,登上三段约百级石阶,这便是观音阁主题广场。广场当面就是一座金光闪烁,石质束腰加仰莲座上置摩尼宝珠、十字火焰纹雕塑,两厢是游廊,广场顶头是观音阁和两侧的钟鼓楼。透过地面上四个琉璃窗,可见这广场平面是筑造在山坡混凝土构架上。
观音阁敬奉十一面观音像,高8米。以寂净像表示化导出世净业,以忿怒像表示用威严来调服恶趣,最高处为如来,表示圆满。
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三层而外观两层,中设平座暗层,为近年仿古建筑。白色勾逢水泥墙向内微倾,增强牢固;阁顶16角翘檐高举,十字歇山(九脊)顶,正脊中是金色法幢、刹杆和火焰纹。据说,阁内辅作和28根金柱布局另有特色,因只在门首做举目之礼,不能言及道明,负了些小老心愿。

观音广场是第五座主题平台,是观音寺核心佛教文化区域。广场以“群子拜观音”群雕为中心,以半抱环形“观音圣会”照壁为画屏。广场中心是2.8米高铜铸杨柳观音坐像,三层石台环绕26个3米高童子雕像。每当梵呗佛音响起,周四喷泉随着韵律冲高伏低、左摇右晃,与“童子拜观音”合节律同起伏,徐缓曼妙,洒脱娉婷,如回风舞雪,如霓裳羽衣。
观音圣会是三段式砖石照壁,上是庑殿顶,下为束腰须弥座,长高80×16米,上刻浅浮雕观音菩萨为欲安乐众诸生而宣讲《大悲咒》的神圣场景,两侧浮雕是《大悲咒》像解。照壁两端的长方体镂空法幢,从未见过,工艺匠术蛛游蜩化堪称精妙。
身累心烦之人,困顿迷茫过客,伫立当此,耳闻佛音,眼仰妙像,身沐雨露,心游佛境,神清气畅,暑寒不知,慈悲喜舍,宠辱偕忘。
第六座法宇是佛学讲坛。墙面左右一个“缘”字一个“水”字,缘生缘起,佛缘水缘,法雨源起,缘缘和合。
“菩萨低眉”。观音寺最让你顿生虔敬心、也是最值得浸沉凝目的是那座半身通体洁白如玉的大理石观世音像。雕像面东正对观音寺,高为10米上下,重达千吨。
菩萨示观,气韵精妙,庄严肃穆,面庞圆润饱满,莲眼慈悲低垂,双耳垂肩,肉髻浓密。佛光慈目下,沐浴爱意善念,受益和美安顺!



观音半身像前是处观景台,向上,观音寺梵宇僧楼一览无余;朝下,法坛普门尽收眼底。
观音寺始建于元代,初建时谓观音庵,太平天国年间被毁。1882年重建,文革再毁,2009年复建圆通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寮房斋堂、艺术展览馆和百味斋馆等营造,总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
观音寺筑砌在高大石台之上,倚山叠垒,长方形制,中为山门、天王殿和主殿圆通宝殿,共三进。主轴两侧各是六幢歇山式黄墙琉璃瓦覆顶配殿。佛国释殿恢宏肃穆,比屋连甍、望衡对宇,紧凑而机巧,疏朗又清绝。
圆通是观世音33个法号之一,“圆”为圆融,“通”乃通达,象征圆融究竟、圆满无缺、通达无碍、解脱无染.寓意释解愁怨、渐悟开窍、净化启明。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檐柱上楣板为清式旋子彩画,嵌玻璃木门,应是营新仿古的混凝土建筑。



有人说,见过仿造的旧迹老物,犹如看到的是膺品假货,让人乏味扫兴。东庐山观音寺是这样,其它各处“名胜”古迹,甚至文物旧器,难道是货真价实的吗?!参观古迹旧物有何意义,在下说不清楚,仅仅知道我想看到的是千百年前的物什,临地抚物,与古人通过陈迹有一种神往,其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理由,只觉得心里舒坦顺泰起来!
我们没有“巴黎玫瑰”那般开朗包容的大度,梁思成垂泪之下京城的城郭都给新世代让了路,何况是一堆堆残砖破瓦,荆棘丛生的“废物”,那些时代多数人没曾想保护或留下来什么也就当然了。转念一想,假如没有仿制,人们就少了联想之托、来由之基,我等对古老的曾经就失了牵扯,仅有长城、三星堆、兵马俑、南禅寺……显然是不够的,那些在天灾人祸下重新复活起来的“古迹”,毕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游可看可休闲可怀想之地。


好在,东庐山是秦淮河源头是个真实的所在。观音寺东南角有一块“秦淮源头”碑石,碑石之右有《秦淮源头碑记》,两者间是一劵拱小石桥,桥堍边有条终年不断的小溪,一湾清澈的山泉从山涧中澶湲而下,汇集于桥下深塘之中。
少顷,不过百米步程,只见东边山坡上,一堵人工石墙,上书“秦淮之源”,其上有几处泉眼,山泉汩汩淌出,点滴成线,线流成溪,由溪为河,汇成溪流转石、清水抚岸,欢腾跳脱之势,秦淮河于是横空出世,奔腾千年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