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院过讨来书叶香

“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花墩坐月”、“竹林冬翠”、“曲涧鸣泉”、“碧沼观鱼”。置身于岳麓书院这八大景光时,读书之人,无不陶醉在书香墨馨之间,也沉浸在这溪流碧水、古泉石桥、楼阁花窗、青竹彩叶,石径清幽,曲廊花坛带来的感观与心境的享受中。
石径漫步,迎面而来的是古色古香的门楣;步过门廊,如若游移于尘封的缥缃之中。
嗅闻着古籍善本漫散出来的陈年馥郁,也在受用着自然风姿给人身心的快慰。这是书院,是坐落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南路的湖南大学校园内的岳麓书院。
从南华寺那庄重肃穆的禅宗丛林移出,于韶关站乘高铁到长沙南站,坐地铁4号线直达岳麓书院。9月5日下午参观漫游了我国四大古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
查,从唐代至清末,中土古国书院竟有7500多座,后人评出的有十大、五大书院,但乐于人口,常为人论道的是“四大书院”,即:应天、白鹿洞、嵩阳和岳麓书院。
河南省商丘应天府书院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并赐额“应天府书院”。
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已有千年历史。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被文化人推崇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曾两次观游)。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初创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始为佛教寺院。宋景祐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天朝上国,文化学脉,积厚博大,源远流长。方块文字自传说中仓颉创制,到南阳甲骨做药引时发现,其上卜辞称甲骨文被学界暂定是华夏文字的发轫,至“五四”白话文汰换文言文,行文下笔改为左到右由上及下,字体由象形大小篆变革为繁体到至今的简化字,形义兼具、成熟的汉字腾空而出,显耀天下。
中华文字一路袭来,襄佐相伴诗云子曰、诗歌词赋,纸香墨飞、高头讲章。造就了多少东汉七子、竹林七贤、初唐元曲四杰、唐宋八大家等,以及屈宋、李杜、温韦等等文字巧匠,操觚能手。当然,也抹杀压制了无数不走常规路的真才能贤,掐断了热衷于“奇技淫巧”等从事自然科技究探的巧工能匠成功之路。
文字的传播离不开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学校由此而兴起。也就成为读书人、统治者使用的工具。
昔日读书人为的是雁塔提名、白衣卿相,升官发财,光祖耀祖,百世流芳。
读书人的辉煌光鲜,定离不开学堂馆院、座师西席、雪案萤灯、兀兀穷年。
我国古时的学校,有多种称谓,如:辟雍、雍台、太学、上庠等类似今天的大学或学院;泮宫、蒙学(馆)、庠序、庠塾、乡学、村学、私塾、市学、府学、黉舍、学房相当于中小学或私立学校;宗学、授业、经筵等又有专业学校的特征,而学宫、书院重于探讨、多对理论进行辨析,是高等学府或是研究所的样子。国子监为隋朝后的官学,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
岳麓书院居长沙,临湘江枕岳麓。屋宇楼阁,倚坡而筑,层叠错杂,竹木叠秀;山壑溪流,泉涧盘绕,古树参天,幽境称胜。古时文人高士,崇尚田园之乐,讲究隐逸脱尘,“何必丝与竹,山水有佳音。”把诗歌词赋之秀与自然山水之媚融合起来,水声山色之中,古朴、典雅、灵秀之气,既是授业解惑的难得之所,又是极富自然风采的景观园林。
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1015年宋真宗御赐“岳麓书院”门额,岳麓书院正式挂牌。1926年湖南大学在此基址上诞生并扩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因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这副楹联为湖湘人赢得满面红光,也赚取了天下学士交口称喻。湖南大学借壳岳麓山院这座千年学宫而增艳,而古老的书院倚就湖大青春活力再添新彩,互为辉映。
书院东西走向,教学建筑主要集中于中轴线上,包括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等。书院内现存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书院有“八景三亭一台”,构成园林景观。书院八景前面说过,三亭是指自卑亭、风雩亭、吹香亭,一台是指赫曦台。
岳麓书院多用天井穿插、屏风墙垣隐蔽,回廊碑林勾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给人以宁静幽深之感。
今天的岳麓书院有:六亭、六祠、五门、四堂、三馆、二轩、二斋、二庑、二池、一庙一殿一阁一楼一台一碑一园林(按《岳麓书院全景图》录)。
从自卑亭到爱晚亭,自东向西,在40多幢建筑和廊径中,施施然踽踽而行,于历史与现实中游走。“历史不忍细看”,中华自“崖山”以降,至元明清到文革,那些曾经厚重精巧的营造早已是灰飞烟灭,做为原建体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陈迹遗址,是史记和志乘,是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或野说。好在有了这些,后人就可掇拾旧闻、老馅新做,铸新复旧,借物托思。
于是,我在这片新屋旧宇之间不停穿行,凭着直觉,随着脚步,过目扫视,走马观花,甚至有些构件仅是一瞥泛观,打个照面。
岳麓书院的建筑不仅具有一般书院的特点,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典型的湖南地方特色和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反映出儒教文化的精神和典雅朴实的格调。
对那有看头、有名气或有兴趣的屋宇遗构,我当停留驻足,多看几眼,甚至试着去解读它的前世今身,洞观过往的人文自然风貌。
“自卑亭”位在头门(大门)外左手边。这座正方砖木结构四角高昂黑白外貌的凉亭,青瓦单檐歇山顶,亭名“自卑”取自《中庸》,它是座建于清代的古建,它富含的寓意是提醒来到它身边的人们,无论才学职位高低都应虚怀若谷谦逊恭谨。5号当日是湖大新生开学典礼的日子,看着那铁栅栏内草场上整齐的坐椅主席台上艳红的幕布和地毯,为没能跨入这般高等学府而感到丝丝抱憾!
“爱晚亭”居书院北边顶端。因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句而将红叶亭改作爱晚亭,它扬名立万,旌斾飘荡,是在毛伟人等数位名家来此题词作诗或进行革命活动相关。爱晚亭重檐八柱结构,琉璃碧瓦,亭角飞翘,亭内金柱圆木丹漆,四根外檐柱由整条方形花岗岩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与陶然亭(未去)、湖心亭、醉翁亭齐名,并驾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书院大门门额“岳麓书院”匾为宋真宗字迹,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五间硬山。
御书楼又名“御书阁”。门额是宋真宗题写时改为“御书阁”的,新建于上世纪80年代。清代中期御书楼已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已达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
书院西首的文庙,自成院落。由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为来客学人提供祭祀瞻仰。
二门也有文化,明枋上的“名山坛席”匾,两旁的对子“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一点也不逊于大门上文化韵彩。
讲坛之于书院当是教学与重大举动的场地,坐于中心部位是理之当然。讲堂屏壁上有《岳麓书院记》,是理学家兼院长张栻杜撰,感兴趣乘休息可品读一番。
濂溪祠为祭祀周敦颐所建,船山祠为缅怀王夫之营造,崇道祠又称“朱张祠”,是祭拜朱熹、张栻的建筑,六君子堂是纪念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的。
麓山寺碑亭内树“麓山寺碑”。该碑730年由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
百泉轩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泉水玎玲胜过天籁,乃书院风景绝佳之地,也是历代山长西席门生交流论道佳境。
与百泉轩隔池相望的是时务轩,一座为纪念时务学堂而营的纪念性建筑。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留下了大量的碑刻。沿山碑廊中有遗碑13方及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27方。
赫曦台是一处难得的生态绿地,初意是阳光赫辉曦光充足而取此名吧?是1790
年由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
岳麓书院内还有些小体量不显要的屋建,如半学斋、教学斋、文泉、兹文在兹、汲泉亭、擬蘭亭、慎斋祠、屈子祠等,以及书院西门外到岳麓山峰周匝的隋舍利塔、清风泉、五轮塔、禹王碑、极高明亭遗址、道中庸亭遗址、麓山寺、焦达峰墓、陈天华墓、姚宏业墓、石濑、长沙会战第九战区临时指挥部遗址等微观景点,许多在游览图上也无法寻觅到,其中诸多之处我也未能亲临相看。
半学斋、教学斋居于讲堂南北两侧,是当时师生居舍和学修场所。
汲兰亭因有汲水之用而得名,其上旧有古井旧亭均遭毁坏,新亭是86年改建的。拟兰亭仿绍兴“兰亭”之名而建,以示学者应摹拜《兰亭序》。
慎斋祠为怀念罗典(号慎斋)山长的祠堂;屈子祠典祭的是战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堂祠。
清风泉是座古井,位落清风峡,清代学者魏源曾有“峡里青枫……岭上清风”题联称赞。有溪水自清风峡奔涌而下,砯砯琤琮,流水击石,称谓石濑。
隋舍利塔是藏僧帽式须弥座石塔,塔内不知葬瘗那位高德骨殖。如碑文所写,垒筑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的话,应是岳麓山最早的文物,但从外表石面剥蚀漫漶来者,应有后期修葺复整;禹王碑又称岣嵝碑,有字77个,至今未能全部破译,此碑为纪念大禹治水丰功而立,全国有20多座,而南岳衡山上禹王碑是最早发现的。
长沙会战第九战区临时指挥部遗址是1941年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设立的临时指挥机关遗址。由此,而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重大胜利。
这些建筑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上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独特风貌。
岳麓书院可窥见探视几千来中华文化脉络,演绎诠释了儒家理学的概貌,从中能体味昔日的学人求知问道的贯常作态,个中还能体会到昔时的学生墨士,如两脚书橱、正襟危坐,抱着四书五经,念着之乎者也,在幽暗的光线下,从鸡鸣到月升,自寒冬迎酷暑,是悲不知悲,是苦不惧苦,谁知?。为的是学而优则仕、为的是光祖耀祖、为的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书院西门之外,别有一番风景。当带着些许疲惫和满身汗渍,踏入清凉绿荫之地,来到爱晚亭四周,但见:竹木葱萃、池光涵虛、曲径通幽、百鸟和鸣。这处半腰山谷,借岳麓美景和山泉相伴,以水面为主,以曲廊环绕,水中以曲桥、蹬石、驳岸及柳木等分隔点缀,虽为书院岳麓,却胜似园林花圃。
岳麓书院的园林景观整体表现在人工园景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上,自然风景中点缀人工景观要素,辉映互补,珠联壁合。
这处繁华喧嚣中的静地,书香与花馨之所,沉思禅坐和高凤流麦奋发研读之处,适宜常来走走,相合坐下来闭目养神,合适冥想静虑,享受个中清风禅意岁月晨光,回味尘世坎坷与华丽、艰辛与收成,将自我溶化消解在这自然山水中,无愧内心、无愧所见所遇、无愧韶华和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