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二闸东流美陶祠双塔老街新(二)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自况五柳先生。
陶潜先生是东晋末与刘宋初跨朝代之人。一句“采菊东篱下”就吟哦1600多年至今仍袅袅于蓝天下和庠序间。
陶渊明江西九江柴桑星子县人,曾任江洲祭酒、彭泽县令,先生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
既然是观看“陶公祠”,免不了得想起唐代时一桩与陶先生诗词相关的事。
“山气日夕佳”和“众鸟欣有托。”陶渊明先生诗句,曾是唐代珠丽女冠李冶李季兰——那位作《八至》诗人,借来调侃戏谑李长卿那不便当之物的。玩笑开得既雅且俗,有点金色,不便宣扬,有兴趣的可上网一查便知。
五柳先生好菊,为纪念这位性情清雅、为官秉正的隐士诗人。406年陶公任彭泽县令时,当时治下东流黄菊乡人多擅莳植花菊,先生独爱这一片秋香金黄,于是就有“日驻彭泽,夜宿东流”风闻。
据记载:宋朝初年有人筑菊圃、菊台,后建菊江亭、陶靖节祠,几经坍毁迁移,1645年清初重建牛头山中。祠边原有的菊江亭、文昌阁、太白居民楼也相续塌毁,仅存靖节祠委地墙垣。如今的陶公祠是于1981年间修复的。
而今的陶公祠是一进方正庭院,院门朝晋时彭泽方向。硬山马头墙单间院门,楣额“陶公祠”对开木门,铁质铺首,院门两边院墙分别镶嵌两块“陶公祠”牌匾,门首右侧立一通黑色“陶公祠”石碑,上有本祠简介。西首是院落,东端为纪念祠三开平房,青砖小瓦,面积452平米。
东流老闸由两部分组构,东头是单级船闸,西边是13孔水闸了,中间是分隔水道的宽约十多米、高二十多米的混凝土隔壁。
东流老闸至少还称东流双闸和东流新闸。据网上资料判断:东面的船闸部分是老闸(百度百科),也有把西端的13孔闸门部分为老闸(后文采用此说),合称双闸。不知对否,愿人指点,先表示感谢!
(网络)东流老闸共13孔,单孔净宽8米,浅孔单孔净宽5米,闸底高程浅孔为9.5米,深孔为8.5米,最大泄量约2000立方米每秒,防洪受益约为10万亩。
东流双闸修筑在长江与尧渡河交汇口处,勾通长江与七里湖。双闸的修建既防大水季节长江水倒灌,枯水期又可保障内河水位的使得水运畅通。双闸为东流人挡水、保水、泄水和取水,为保证了当地百姓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东流双闸东边的单级船闸是保证闸门两端水位高差超过定值时,做为保证内河与外江通船只航需要的“水梯”构筑物。
由于今年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东流双闸多处已可见底淤泥沉沙。闸门上是县道陶公路,在闸门桥公路上走过一个来回,看见闸身多处混凝土脱落、钢筋外露和桥面下陷,甚至有见到底面的比拳头大的窟窿。这双闸经风吹雨淋、日晒浪打、伤痕累累、不堪重负了!
原以为双闸工程兴建大概是五十年代时苏联“援建”156项目之一。经询问在闸门桥东侧坝面椅子坐着一休闲白发先生,才知此闸修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在准备撤除重建。六十年代初苏联就撤走了全部援建专家(安徽仅有淮南有个煤炭工程)。老先生的话,纠正了我先前的判断。
日西月复东,年去岁来。在道路与马路相交外、在河流舟次与驿道交汇地,就有了歇脚打尖之所,有了凉棚茶水、有了酒家饭铺、有了客栈旅店。伴随着“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粥”八大作,适宜渐次盖起了民宅、店铺、官衙、寺庙等等。
自此,小镇有了烟火人气、有了熙攘的街道、墁埔的石条路面、有了深深狭窄的小巷、有了买卖吆喝声、有晒太阳抽烟筒的老汉、有纳鞋底搓衣晾被的老媪,有了墙面上苏落斑驳的紫黑青苔、泥瓦上的瓦葱叶荷草......
自小从小镇上度过幼童时代的人,天生骨子里就有对故里村邑的依恋和认同,孩提稚拙、叶落归根;家乡味道,欲说还休;母亲唠叨、乡愁难却;现今我在那头,你仍然在这头。
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耳之聆听,皆为嗟叹!
东流老街如打小生活的镇邑街衢近乎相似,靠近江河之侧,鼎盛兴旺时,行客路人接踵摩肩,挑担推车过从密匝。沿街的木质支摘窗和排门或叫板搭门平房的二层店面,内中有现在难能看到的铁匠铺、当铺、杂货铺、茶馆、热水炉、缝纫店、扎匠店、小吃店、药房等等。
东流老街是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挂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说肇始于“三武一宗”佛难之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841-846)。走过千年的街巷,而今整体呈“非”字形。
顺着从东至西街向,款步在长880米,南北长380米,宽3-5米不等老街。老街有明清古建民居1067幢,建筑形式属“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前店后院”徽派风格。沿街房屋砖石为基、胖梁瘦柱、生漆白灰、木板门阁、天井堂屋、钟声平安。看得出当地政府花了不少心思。
东流老街有“茶戏楼”、“老街博览馆”、“汪金高安鲍李鲍杨周九家大屋”、“老县衙”、炎帝庙和子母井等遗存。多处临街门墙上还存留了“解放西街”门牌,多处五六十年代的“万岁”“五角星”等标示口号陈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街第一屋”。这座高家大屋依坡而筑,前低后高,坐南朝北,三进五开,穿枋木楼。屋内兼有西洋风格、中主西辅、一层十字形安排,六角为厢房,后左右厢房有“花木梨雕刻百宝橱”两件、阴沉金丝木汉砖茶台等清民时家具;二楼两方天井下有两处曾继围栏,东西靠墙二座木梯,相对共八间木板房。楼上楼下所用木料方正蛮实、素木清秀。
当今的东流老街,整洁规制,人少店面稀。
不过,老街有多处已做过现代建材样式整修和改建,间杂或有塌顶或倾圮,荆棘丛生,瓦砾残砖破屋杂落其中。相对而视,一股人去楼空,物非人老苍凉感让人酸心。
满目均是新瓶装旧酒,修新如旧的情状,簇新不沾尘烟的样子,既少了往日的热闹和兴隆,更少了由建筑、街景、氛围带给人的沧桑感、世俗样、古旧味、平素貌、亲和情,无法让人从眼到心难以勾连起来,没有那种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过去那个味。特别地面上那一条条新埔的麻条石,防滑的锯齿状仍然尖锐锋利,那是时日不多少人脚步车辗的缘故。
向西,抵达老街西头,越上江堤面对的是浩浩荡荡不见首尾东逝水。江堤拐弯外有一尊辛弃疾汉白玉塑像。我去过济南大明湖辛弃疾“稼轩祠”,它与李清照的“藕神祠”隔湖相守。辛弃疾一生立志北伐,豪情满腔,然南宋偏隅苟安,时不我待,壮志难酬,相伴着剑气箫心、横槊赋诗,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愤懑,又将热血倾注于黄白香艳、欢伯诗书、苛政嗜杀之上。
据说稼轩年轻时曾经来过东流古镇,结识了一名东流美媚,留下了一段风流韵事,若干年后,重访不遇,徒留抱憾伴终生。
曾经的一段爱情,是二个人最初的浪漫。因时间距离而不能长久,注定不得结果。只不过是一场不合时宜的春梦。
梦醒,人去,留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