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军压境,派人送来文书,意思让东吴归顺,明显是威逼利诱的手段,孙权当然不愿臣服,有心抵抗,无奈下边一帮人乱起哄,都吵着要投降,只有鲁肃内心向着主公,但他为人忠厚,一张嘴肯定说不过人家,于是跑到外地请来诸葛亮,弄了出“舌战群儒”,居然轻描淡写的把一屋子人都摆平了,前前后后也没花多少时间,想想这个事情蛮奇怪。
照理说,诸葛亮刚出道不久,就算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也不过是些思路想法,充其量属闭门造车的学问而已,基本没啥实际经验可谈,从年龄上讲,当时孔明大致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勉强算个优秀博士生已经不得了了,就这么个文弱书生般的小年轻,怎么能如此轻易的说服那么多姿深官僚?何况东吴一直是成熟的地方割据势力,百姓安居乐业,各方面都很稳定,可以说经营管理都不错,而群儒就是治国安邦的栋梁,肯定不是泛泛平庸之辈,这些人完全可以做诸葛亮的老师,又怎么会拼拼凑凑加起来都弄不过一个后生晚辈?
表面看,此事好象疑点不少,其实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所谓舌战群儒,并非简单的拼学识斗智力,关键是心理上的攻防较量,群儒的阵容貌似强大,但都被私心杂念给框住了,客观讲,东吴若降曹,吃亏最大的也就是孙权一人,对群儒来说根本无所谓,也许还能从中捞到点机会或好处,起码风险系数基本归零;而一打起来就难说了,就算侥幸胜出,经济上必然大受其损,家中的“锅碗瓢盆”肯定要砸掉一点,况且打仗是武将们的事,文臣也谈不上什么功劳苦劳,因此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也无利可图;倘若打输就更别说了,战火一烧,身家性命都是未知数,估计这就是群儒们拼命要降的原因所在了。
再说孔明,他是标准的外来和尚,也就谈不上什么个人顾虑,只管把“孙刘联盟”的想法推销出去就行了;回看东吴这伙人,虽说道行很深,也很会玩技巧,比如故意制造威势场面,冷嘲热讽轮流发难等等,但还是处处落下风,张昭是他们的头,却把自己说成东吴的微末之士,看起来好象蛮谦虚,其实很阴险,意在讥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知天高地厚,想让对方难堪难堪,先弄个下马威罢了;对于如此小儿科的把戏,孔明岂能看不出?于是不退反进,索性把大话说说圆,一番宏论,如同给大家上了堂当前形势课,居然让的对方无言以对,张昭一败阵,顾雍步骘和虞翻陆绩之流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
有道是无私才能无畏,事实上,群儒输就输在这个私字上了,他们过早的固化了内心取向,潜意识不离个人利益,表面上的团体一致是不假,但目标过低,人多无非数量凑合而已,由于立点层次不够,覆盖面就不可能充分,辩论力度随之大打折扣;其实要说私心诸葛亮也有,但不是个人小算盘,换句话说,孔明是刘备使者,代表着集团的意向,因此就会以唇齿关系和战略平衡为出发点,并站在两家共同的利益上说话,这就远比群儒的小九九大气多了,面对诸葛亮的视野高度,张昭一伙自然显的狭隘肤浅而无地自容,最后只能集体败北,好在他们都是聪明人,一轮交锋下来,输在哪里基本心知肚明,后来好象没出现死缠烂打的情况,说明修养还是不错的。
诸葛亮“舌战群儒”似乎干脆利落,真可谓旗开得胜风光无限,其实这事并非他一人之力,暗中帮忖的因素很多,比如孙权鲁肃都盼他能赢,以此达到“借力打力”的目的,当时周瑜在外,暂且不论;但许多武将是非常坚定的主战派,这些都是群儒的对立面,尽管如此,主降派还是占了上风,可见他们的整体势力相当强大,孔明在这个时候出现,等于做了个“四两拨千斤”的砝码,无须出汗,便能建功,罗贯中把这么便宜的事情让他做,也算是一种特殊照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