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鲁肃和诸葛亮在“孙刘联盟”中谁更大气高明?

(2010-12-31 21:07:21)
标签:

鲁肃

东吴

诸葛亮

孙权

孔明

刘备

周瑜

杂谈

分类: 高修存原创杂文

 《三国演义》中,鲁肃好象一直是个配角,只是做些穿针引线的事,整天东奔西跑传传话,却不见有什么算在他头上的精妙主张,给人感觉就是个“和事佬”而已,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只要仔细推敲,可以发现这个人非常厉害,既不缺智慧又非常大气,太极功夫十分老到,“三国鼎立”的中心支点实际就是此人,今天我们选择子敬聊聊,就算为他讲几句公道话了。

 都知道三国的形成是以势均力敌为基础的,当时曹操亲率83万大军南下,军事上明显强大,一路风卷残云,几乎是绝对压倒优势,其真正目的就是消灭各处割据武装,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在这些力量中,主要对象就是孙刘两家,而赤壁大战前刘备已经全线溃败,被曹军追打得不成样子,况且手里也实在没啥对抗的本钱,但这支人马的主人一直自诩是皇室宗亲,团队意志很强,加上有诸葛亮这么个绝顶聪明的军师辅佐,战术上老是打不赢就走,几乎没有固定地盘,要想一举拿下肯定不易,因此在曹操眼里,刘备本人勉强可算是个乱世英雄,其队伍属于穷寇难斗一类,或者说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除了坚决镇压,基本没有协商的余地;再看孙权这边,情况就完全相反了,东吴地处江南富庶地带,小日子一直过的不错,经济上就不用说了,军事上也实力不亏,尤以水军见强,不过大家养尊处优惯了,都觉得打仗拼命这种事不好玩,偏安求稳是普遍心态。曹操也看到了这点,故意发了招安信函,于是引出东吴朝野一片投降的声音,一时竟让孙权矛盾的不知如何是好,举棋不定间,鲁肃说了一番话,点醒了主公,并利用孔明的斡旋进一步了却他的心病,从而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大手笔。

 说了一大堆,其实都是背景分析,当时鲁肃认为:大小官员吵着要降并不奇怪,骨子里面全是自私的想法罢了,这样既不经战火又可以继续封官进爵,属于名正言顺的换个主人再风光,如果一打起来,这些东西全没了,说不定还有性命的危险;而孙权一旦投降就什么也不是了,最多让人家随便封个什么称号到一边养老而已。应该讲,鲁肃的这些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即使孙权听了也不一定舒服,要放在平时,谁会去莫名其妙的得罪那么多人?鲁子敬看起来憨厚朴实,关键时候居然有如此精明的洞察力,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其实这正是他的真实水平所在,远远不是小说中那位“傻里巴几”老是被嘲笑的人物;其实诸葛亮到东吴游说也是鲁肃的外交成果,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的精心策划,因为东吴主降派的带头人是张昭,他的资格实在太老,连孙权也要敬畏三分,要镇住这一大帮人就是个非常困难的事,而面对大敌当前,统筹意志特别重要,内部高层思想混乱肯定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诸葛亮是个货真价实的外来和尚,请他出场唱唱主角似乎比较合适,后来确实在调侃戏说中占尽了上风,其实“舌战群儒”不过是个前期铺垫,目的是让孙权有个下决心的基础条件,鲁肃忙来忙去全都为此,实际他是整场剧情的总导演,成功借孔明之力来支持主战派,直到朝中口水仗摆平后,孙仲谋已无顾虑,毅然挥剑斩桌角,实现了自己拍板开打的内心愿望。此外的故事就转到周瑜身上了,其中诸葛亮智激周公谨所用的“铜雀台赋”,实际和鲁肃进言孙权是一个道理,估计这个小小的手段也瞒不过鲁子敬,只是作者为了突出孔明,让他躲在一边不响罢了。

 鲁肃的战略眼光大气长远,而且不显张扬,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习惯顺着对方的意思寻找平衡点,让人家开心的同时自己也不吃什么大亏,原则上绝不出卖东吴的根本利益,比如在讨还荆州的问题上,理由肯定都在东吴这边,不过朋友之间讨债总有些难为情,所以派了孔明的哥哥诸葛谨前去,实际背后又是鲁肃在主导,刘备的假意哭诉简直象个化装小丑,说穿了就是赖帐,鲁肃是借荆州的担保人,也知道孔明的心思,岂能连这点雕虫小技都看不出?不过是碍于大家的面子罢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鼎立格局考虑的,荆州位置特殊,孙权当然希望自己掌握,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北方曹操吃了败仗更加虎视耽耽,这才是真正的强敌,“孙刘联盟”的牢固性就显得相当重要,千万不能为了一城一池的局部利益而内部翻脸,况且此处已经由关羽这样的大将镇守着,这就对东吴更加有利,起码可以保持三方局面的平衡,一旦这里有事,刘备就不能坐视不管,必须出兵协同,东吴也就多了份安全系数,当然,这些话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顺水人情只有诸葛亮心里明白,整个过程中,刘备不过是个道具,还以为自己和孔明合伙骗了人家,暗地里肯定窃喜个不停,其实便宜本身就含有付出的对应价值,这件事反映了鲁肃的一种智慧和气度,虽然作者把这一切都算在诸葛亮的头上,但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一出心照不宣的双簧戏,因为结果是标准的双赢,而一贯主张维护“孙刘联盟”的铁杆人物就是鲁肃和诸葛亮,至于操作上也考虑的非常光滑,后面还弄了个关羽单刀赴会,似乎又给云长出了趟风头,其实都是为了此事才安排的圆满句号,也就做给孙权等人看看的小把戏罢了。

 从为人方面讲,鲁肃不但厚道而且慷慨大方,比如在他出道前就做了许多仗义疏财的事,颇受地方上的百姓推崇,当时周瑜很年轻,只是个小官,临时有些困难也想找他资助,没想到鲁肃随手一指,把家里的一个大粮仓全部奉送了给他,要知道那年头这东西就是命根子,更何况对方是素昧平生的人,由此看,子敬的人品也就可见一斑了,此事让二人成了好朋友,直到周瑜去世前,也不忘推荐鲁肃来接任其职务。回看小说演义中,鲁肃却被当做诸葛亮的陪衬,处处用来烘托孔明的神机妙算,简直就象个拷贝话筒一般,比如“草船借箭”这件事,鲁肃的智商好象与玩童无异,老是跟在孔明后面一点一画,不是学习就是佩服,好象根本没有自己的脑子,情商方面几乎免谈,就连形象也弄成抖抖缩缩的胆小鬼,实在让人费解,不过作者既然那样写了,我们就顺着看,好在鲁肃的忠厚秉性还是始终存在于字里行间的,起码在这点上没有抹杀了这位聪明的老实人。

 如果让鲁肃pk孔明,多数人会认为不在一个档次,估计谁也不愿把赌注押在鲁肃一边,其实不然,这要看拿什么做比较,倘若以“孙刘联盟”这件事为例,诸葛亮在表面上可谓风光无限,其中利用东吴挡住了曹魏,争取时间攻城掠池,并夺得了西川根据地,实现了鼎足之势,可以说玩了把本钱不多的大满贯;殊不知,这些东西基本是围绕一方利益在转的,其手段都是“有利必图”的进取性质,“同盟”的目的仅仅局限在价值利用而已,由于当时刘备集团各方面都比较弱小,而且没有落脚之地,所以更关心的是如何发展壮大,并没有多少照顾盟友的眼光,说白了,就是只管自己的眼前和退路罢了,赤壁之战的场面那么大,作为盟军,也只是做了些敲敲边鼓的配合事情,如果打输了,马上又要面对生存问题,估计也没什么力量去管东吴的死活了。

 而鲁肃的角度不同,既要考虑东吴利益,又要维护“联盟”的实施质量,起码是在一心一意的履行契约,因此处处表现出区域合作的姿态,危急时刻不逃避,积极主动协调两家步骤;其实对于东吴来说,赤壁就是拼死一战,下的赌注非常大,只能破釜沉舟全力以赴,因此“联盟”的诚意是不用说的,东吴负责水路主战场,对于友军基本给予“放权让利”,实际体现了不怕吃亏的合作胸怀,只要能联手对敌,其余方面都非常迁就,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气魄是肯定做不到的;再看孙权,似乎并没有吞并扩张的野心,情愿让刘备逐步做强做大,也不能让凶悍的曹操得逞,应该讲,调度“此消彼长”是一门高超的平衡艺术;这一点鲁肃是吃透精神的,因此一直采取“抓大放小”的宏观策略,这样一来,就让刘备从中捞了不少好处。

 综观这一切,表面全是诸葛亮的本领,谋略判断确实精妙无比;其实鲁肃的太极功夫十分老到,赤壁一战让东吴渡过了灭顶危机,明摆着赚的更大所以“孙刘联盟”的成果是刘备获取资源,孙权得到安宁,作为双方谋臣的诸葛亮和鲁肃平分秋色,可以说都是非常敬业的经理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