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初期,曹操只是个小人物,除了心思缜密,关键时候比一般人魄力大一点外,也看不出什么特别的长处,其实象他这样的人当时比比皆是,感觉他成功因素很多,智慧谋略方面好象讲的比较多,
我们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仅从他做人的气质方面分析一二。
一为勇气。袁绍聚众讨伐董卓时,各路人马云集,颇为壮观,但在临战时出于各自利益又畏首畏尾,所以就有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等,客观上为刘备的堀起提供了条件;当时曹操的队伍在这个合作组织中实力并不算强大,在其中一战是否乘胜追击的问题上,他坚持鼓动大家全面进攻,此时又是各路人马的本位主义思想和盟主袁绍的优柔寡断错过了一次绝好的机会,曹操对局势分析的很清楚,心里着急,但又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只好以他自己不多的部属勉力追逐,结果导致溃败,这一段,充分体现了曹操看问题准,同时又具备了超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暂时的失败一点都没有损害他的英雄形象。我们说:
在成功率不高的情况下,坚持追求正确的东西需要异常的勇气和毅力。
二为大气。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袁绍被打败后,曹操获取了大量的物资和文件,有参军说,这些文件里有许多人讨好袁绍出卖曹操的证据,可以据此捕杀或问罪这些人,曹操稍微思忖了一下,马上作出决定,亲手把这些文书毁之一炬,并说袁绍在鼎盛的时候大家趋炎附势很正常,不能追究这些人;就凭这一点,就把曹操的气量体现的淋漓尽致,以至后来他身边人才如云,这里面多有敌方的降将和中途变卦投奔他的谋士,想想也就不足为怪了。应该讲:
能容得下多少人就容得下多少事业,是起码的为官和做人道理。
三为霸气。小有小的做法,大有大的谋划,这是曹操与众不同之处,起家时大胆谨慎,发达后宽容致远,审时度势,逐步养成运筹帏幄的大家风范,这是曹操的人生轨迹,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心中有着大目标,不为小节左右。
曹操的思想和后期诸葛亮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部《三国》,谋求大业统一的主要也是这二人,不同的是孔明坚定的辅佐刘备父子,曹操欲求自成大业而已,反观东吴的孙权,就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或举动,其实孙权是《三国演义》中人格魅力最为完美的,这个人什么都好,比如广施仁政,从善如流等等,就是独缺霸气,因此就逊色很多,话又要说回来,要做成大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一般很难成功。比如曹操亲率83万大军南下,已成席卷之势,却被孙刘联盟火烧赤壁,结果败走华容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志在必得,却遇到了劲敌司马懿,终于饮恨五丈原,好像都没有成就更大的建树,但正是这些主人公充满霸气的追求过程和壮志难酬的悲壮结局,才让《三国演义》得以更精彩、更曲折、也更耐人寻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