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面条,大家都不陌生,属于极其普通的大众食物,一碗东西不值几个钱,操作过程也简单,好象没啥可议论的,拿它做文章确实显的土气了些,起码含金量不高,但对于这个生活中非常普及的食物,感觉也应该拿出来说说。
面条的种类很多,形状有粗有细,挂面卷面有干有湿,配料酸碱度不等,机械加工或手工制作都行,再看浇头,一般有十几种花色,比如象辣酱,雪菜,素交,大排,焖肉,爆鱼等等,最简单的是葱油拌面加碗清汤,价钱便宜,味道也不错,早上吃的人不少;过去有种阳春面,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其实就是光面撒点葱花,如今条件上去了,吃面本就属于将就一顿,搞的一点小菜没有也显的太寒酸,另外店家赚头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逐步淘汰出局也很正常;下面的汤水最要紧,好吃不好吃都在这里面,许多特色产品均在此间翻花样,比如很有名气的“奥灶面”就是,那锅浓汤也不知延续了多长时间;还有一些红汤,鱼汤,骨头汤等等,端上来热气腾腾,尝着鲜,闻着香,有的面馆干脆打出高汤品牌招徕顾客,生意还真不错。
面条还有地域特色,象北方的炸酱面,南方的担仔面等等,都很出名,制作过程也是丰富多彩,比如新疆拉面,完全手工,可以根据顾客要求,长短粗细随时掌握,一碗一下,如同量身定做一般,加上香菜孜然和牛羊肉,独具风味;还有一些炒面捞面和火锅下面等等,各有千秋,能够满足各色人等的口味习惯;此外,有的家庭还经常用擀面杖自制面条,形状宽而薄,如果糅合的时间长,吃起来就会筋抖滑爽,多弄些青菜一起煮煮,菜,汤,面合而为一,既简单又美味,但毕竟要花些时间力气,所以现在做的人也不多了;到了夏天,冷面就很受欢迎,颜色黄亮诱人,一勺花生酱下去,再放点白醋拌拌,就着鳝糊茭白,或者豆芽肉丝什么的佐菜,不热不烫,清爽舒服,体现出季节食品的优势;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方便面,由于包装简易,可以轻松携带,开水一泡就能对付一餐,出差在外或旅途中间填填肚子尤其实惠,后来,这类产品如同雨后春笋,发展很快,外观设计越来越漂亮,包装也很人性化,除了一把折叠小叉子,有的连碗都配齐了,可谓方便到家了,特别是里面的调料,变化多端,麻辣海鲜应有尽有,一般是三个小包,装有调味粉,蔬菜末和浓缩汤汁,据说还有真材实料的,比如放半个酱蛋什么的,品牌多的数不清,象“康师傅”,“统一”,“辣煌尚”等等,广告也是铺天盖地,葛优先生的银幕表情说明他推荐的东西肯定味道好极了;不过话也要说回来,方便面突出的是“方便经济”,主要是解决一些临时困难,实际营养不会太多,而且远没有现烧现卖的新鲜,所以,还是不要把它当成日常生活的主食为好。
再谈谈生意经,现在纯粹的面店并不多,象“沧浪亭”这样的老牌面馆如今也兼营酒菜了,要说原因很简单,就是收支平衡问题,比如门面租金,设备折旧,水电消耗,员工工资,以及各种管理支出和税务缴纳等等,几项一加,费用相当可观,而每碗面的基价有限,利润就算再高也难以承受,况且吃面的老顾客比较多,太抠了等于把人家逐步吓跑,所以,许多稍微象样一点的店面只是早上做做,实际盈利不大,只为创造些人气而已,中午和晚上就以炒菜酒饭为主了;再看一些路边小摊,情况就不一样,多数是家族成员合力经营,难得雇个洗碗工,一切东西从俭,围绕薄利多销的原则,采购原料和调味品都是精打细算,这样一天下来,毛利应该是不错的,只要讲信誉,童叟无欺,和气待客,赚几个小钱也是靠的住的,需要重视的地方就是食品卫生和依法经营,这两项做好了,勤劳致富只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面条价值低廉,技术含量也不高,但它是百姓赖以温饱的一个现实品种,一日三餐属于民生范畴,全国每天吃面的人有多少恐怕无法统计,估计也没有谁去做这样的调查研究,我们就在这里连锅带碗的随便说说,小文章挂一漏万,没有讲到的地方还望朋友们补充补充,帮着把这个事情弄的丰满一点,兄弟这里先拱手致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