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的人可以一见如故,有的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勉强沟通,这就是所谓的“快热慢热”,此现象其实并不少见,人的相融性也是一种能力,主要与个性和环境有关,我们今天就选择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话题,粗浅讨论一下,欢迎加入。
一般讲,开朗热情是社交的理想性格,如果再参入真诚善良的动机就更完美了,而这些表现都离不开语言载体,其中包括诙谐生动和豁达大度等等,措辞得体态度友好均有辅助作用,因此快热也是一门艺术,应该讲,善于此道肯定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小;人际关系的融洽对工作学习,事业进步,乃至个人身心健康都大有好处,也是化解矛盾减少误会和合作共事的基本条件,提倡宽松愉悦的快热效应是如今发展节奏的需要,也是优化群体效能最经济的方法;就象战争年代临时组建的突击队一样,彼此刚认识,马上生死与共,一条战壕把原本陌生的兄弟们连在一起,只有支持,没有戒备,更不会相互拆台,少了许多猜忌提防,配合肯定默契,集体力量就能发挥到极致;现实中,一些看起来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人好象到哪都受欢迎,个中原因,就是真心流露和毫无保留的坦率在起作用,朴实透明的思想让人无须揣摩,自然会获得普遍的认同。
慢热的朋友除了部分性格因素外,多有一种谨慎处世的作风,不轻易表露心迹,恪守中庸之道,凡事理智为先,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职业味道浓烈,实际信奉“日久见人心”的老话,带着这样的观念,处理各类关系时肯定考虑比较全面,四平八稳,让人感觉外表的成熟老练,应该讲,这样做的好处确实不少,起码可以明哲保身;所以就有了一定的趋同倾向,有些本来很活泼的人也会学着收敛,以保持一定的城府,这样做虽不会吃什么眼前亏,但同时也付出了不少舒畅快乐的代价,最大的问题是容易造成局部空间的沉闷,很多时候,平静的表情覆盖了人性本来的面目,长期如此就会形成处世习惯的同化;比如有的朋友到一个新环境很难适应,甚至有压抑的感觉,对于这类情况,如果不是其个人主观上的原因,往往就与那里的潜在风气有关,大家墨守成规,有一股无形的磁场力,表面都很客气,但明显是假笑虚情,新来乍到当然不舒服,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调整心态,慢慢学着融入这个集体了。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现在有许多培训机构就看准了这个市场环节,推出“拓展训练”项目,其实就是让大家手拉手肩并肩的身体接触,再根据情况设计一套配合内容,参训对象一般是单位同事,或者一个学习班的成员等等,男女老少不论,围成一圈,一起疯玩大叫,放肆狂欢一番,目的就是达到集体融合,意志统一,差不多有点象我们童年时代的群体游戏,看似简单,其实效果不错,对平时矜持沉稳的成年人来说特别管用,起码可以暂时忘却身份年龄,大胆活动释放一下,轻松愉悦心情,缩短空间距离,增强团体意识;由此看,快热也是可以创造的,心理上的篱笆墙其实很容易被打破,只需一定的催化条件而已;但话也要说回来,“拓展训练”毕竟属于物理变化,不是灵丹妙药,最多也就是治标不治本,要真正达到日常关系顺畅,还是取决于人的观念气质和现实的环境氛围。
快热慢热属于人的不同价值取向,无所谓优劣,我们撇开性格因素,仅从认识角度分析,把这两种情况作些简单比较;通常看,一般人都希望别人是快热型,而自己却情愿慢半拍,观察观察再说,这种心理比较普遍,也是相对聪明的思维方式;主动热情固然应该提倡,对活跃空气打开局面均有好处,但这样做也有不成熟的一面,过早表态说不定会碰些钉子,吃力不讨好也是常有的事,说白了,快热的结果多是利在大家,利在集体,本人却有可能遭受伤害或损失,仔细想来好象不太合算;而慢热基本是自我保护为主的举动,这样一对照,情况就明摆着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快热型的朋友纷纷向慢热型转变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当然,这只是对一般心理现象的粗浅看法,纯属抽象议论而已。
作为客观存在,人的性格有外向内向之分,由此形成的各种习惯和情感表现不能乱加褒贬,但是社会毕竟是群体组成的,都知道环境可以改变人,激活一潭死水的办法只有开坝养鱼,创造条件鼓励释放,让什么都动起来,氛围一好,充满朝气的和谐关系就自然形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