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希望长寿,能多活几年看看,应该是大家都很在乎的事情,寿命的公平在于千金难买,一般情况下,帝王将相和平头百姓同等待遇,没有什么高低贵贱,我们今天就说说这个话题,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先说个笑话,有位文学爱好者,退休后经常白天睡觉晚上写作,主要是夜深人静时有灵感,能够心无旁婺奋笔疾书,平时抽烟喝酒也不节制,饮食基本大鱼大肉为主,狼吞虎咽吃相还很难看,而且从不做体育运动,可以说,常规意义上的生活坏习惯都快占齐了,但他最近却说连续去了火葬场,送了两个年纪相仿的老朋友,问题是他们退休后一直很注意养生的,处处当心,只要知道什么对身体好就马上学什么,吃喝锻炼样样认真,还多次劝过他云云,没想到如此追求长寿的朋友却先走一步了,听起来好象不可思议。
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故事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惯性和心情,这位朋友虽然违背了许多卫生方面的常识,但他有精神支柱,安静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起码不会老年痴呆,另外,写作本身是一种进取,有持续的动力,意识潜能不断涌动,创作的快乐时刻激励着生命的活力,脑细胞消耗大需要动物类营养补充,吃的快正说明了胃口好,肌体状态不错,至于烟酒应该是长年习惯,如果一下子戒了肯定少了许多乐趣,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最主要的是比较自由,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马马乎乎,随意之间少了许多烦恼,一般就不会发生生理突变,当然,这只是对他这种特殊情况的局部分析,大家千万不要学。
再看那两位老友,虽说只描写了肤浅的几句,看起来他们也很在意健康,但万事讲究自然,有句话叫“一动不如一静”,一般讲,很多本来的东西不要刻意去改变,象居住环境就是其中之一,年纪大了,如果还过的去最好少搬家;这两位老朋友退休后,遵照养生知识,小心谨慎,注意不停的改进生活方式,想法肯定没错,但要循序渐进,太急了,实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模仿,比如在饮食起居方面,书里面介绍的方法往往是普遍要求,对于个人来说要会分解,而不是处处生搬硬套,否则的话,各方面肯定不会舒服,如此做法,就等于被老师不停批评纠正的学生一样,勉强改变自己几十年养成的习惯,身体难受不说,心理上也不会快乐。
都说皇帝多短命,这里面因素非常多,其中奢靡的生活是主要方面,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无法弥补,当然也有长寿的例子,比如康熙和乾隆就是典型,他们许多地方是相似的,起码都有开朗的性格,不同的是康熙喜欢动,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骑马围猎,登山游泳什么都在行,许多时候还亲自带兵征战,身体一直很棒,活了69岁,在那时属于绝对高寿了;乾隆风雅文静,最有名的是书法,很小就练,一生都没停过,许多名胜古迹都有他的题字,其实写书法相当于练气功,运笔专注,讲究心正气和,写的过程杂念全无,对身体大有好处,最后他活到89岁,简直就是奇迹了。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长寿的原因很多,比如遗传就是个很重要的方面,至于健身方法也不可能全部都学,应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内容,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此外民间的许多食补配方也是很不错的,时令节气都有讲究,可以不妨学着试试,最经济的还是调节心情,笑口常开,百病难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