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2/bmiddle/001Wkd9Zzy7kVIEraMa3a
厚重高山
在高山村待的日子越久,越会被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实话说,在大同市的众多古村落中,很少有哪一个村能与高山村的历史文化相比。
高山村的历史是连续的、叠加的。不用说历史传说、再发现等等,单就现有的历史遗存来说,就会让历史学者为之着迷的。它有位于村西孟家湾的高山新石器遗址,有位于村北的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焦山石窟寺,有同样位于焦山的辽代行宫遗迹,有建于明代的高山城和烽火台,有同样建于明代的焦山塔,还有至迟修筑于清代的至今保存完好的古石桥,甚至还有明清时期的古煤窑井筒,等等。
一
有资料记载,孟家湾高山新石器遗址,最初发现于1950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星学先生于是年5月发现的。同年7月下旬,文化部雁北文物勘查团裴文中、陈梦家先生等至此复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77年9月和1983年3月,曾作进一步的调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这是在高山村发现的人类史前文明遗址。
除孟家湾新石器遗址外,高山村现存的最早的历史遗址是焦山石窟寺遗址。
焦山石窟寺开凿于北魏,这一点已为史家所认同。但具体开凿于北魏什么年代,在论断上尚有争论。有持北魏早期的观点,也有认为属北魏晚期。笔者倾向于前者。
《魏书〈释老志〉》中,关于北魏时期在大同建造的佛教场所有多处,其中与山有关的记载有三处。在这三处中,有两处记载,地理位置十分明确,一为现云冈的昙曜五窟,一为现小石子村西山口的鹿野苑石窟。
但最初记载的一处,现在来看,地理位置不明确。其内容是:“天兴元年(398),下诏曰:‘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轨,信可依凭。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容范,
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岁,始作五级佛图、耆阇崛山及须弥山殿,加以缋饰。”
天兴元年,正是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的第一年。从记载来看,这一年始,共建三处佛教场所或建筑,一是五级浮图,一是耆阇崛山,一是须弥山殿。其中,五级浮图应是五级佛塔,而耆阇崛山与须弥山原指佛教中的两座圣山,都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有的地方依山建佛寺,将山寺同样尊称为耆阇崛山或须弥山。当时建的五级佛塔与耆阇崛山所在何处,尚待考证。而须弥山殿,据我市历史学者赵一德先生的推断,就是今天的焦山石窟寺。如果先生的推断正确的话,那么焦山石窟寺就是大同最早的石窟寺了,也是北魏最早开凿的石窟寺了。
也有的观点认为,从焦山现存的石窟及造像的风格看,与云岗石窟晚期雕刻相似。其实,我们从现有遗存的洞窟及造像来看,焦山石窟的造像比云冈石窟的造像,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都相差甚远。焦山石窟的造像,粗糙、简陋。而云冈石窟的造像,无论大小,都非常精致,人物逼真,造型完美。即便晚期的造像,也很少有粗制滥造的作品。这一点,只能说明,北魏早期开凿的石窟,其工匠技艺很难与云冈石窟时期相比。
还有一个特点很值得推敲,那就是焦山石窟中很多石窟只有洞窟,而无佛教造像。这是什么缘故呢?这种情况,恐怕与太武帝灭佛有关了。北魏时期,经历了信佛、灭佛和崇佛三次曲折。最初的信佛始于道武帝拓跋珪(386-409在位)。灭佛是在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的太平真君七年(446)。再次信仰佛教,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拓跋焘的长孙文成帝拓拔濬(452-465在位)继位之后。著名的昙曜五窟,就是在文成帝期间开凿的。文成帝期间和之后,佛教在北魏大受推崇,达到了几乎是全民崇信的程度。
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在平叛陕西黄陵胡人盖吴的叛乱时,在长安一寺院发现私藏兵器与财物,怀疑寺院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随后,又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做为北魏早期的寺院,焦山寺肯定难逃这一劫难。灭佛期间,除了僧尼被禁甚至被杀外,还对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损毁,许多佛窟的造像被凿除。这应该就是焦山寺的许多石窟无造像的缘故吧。
除了《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外,北魏后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焦山寺同样有记载。《水经注》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这里的“石祗洹舍”是指僧尼修行所在。可见,到了北魏后期,焦山寺又重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并成为比丘尼修行的寺院。
如果北魏时期的焦山石窟就是《魏书》中所记载的须弥山殿的话,那么,当时的焦山名称可能为须弥山,须弥山又有妙高山之称,民间也可能将它称为妙高山。久而久之,妙字被逐渐省略掉,只称做高山了。或许,这就是高山村村名的来历吧。
二
历史上的焦山寺,不仅只是做为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曾经有过一个更重要的用场,就是做过辽代的行宫。
《辽史》记载:“八月,如西京。九月庚子,幸云州。甲辰,猎于祥古山,帝不豫。壬子,次焦山,崩于行在。”
这一段记载了辽景宗在祥古山狩猎,因身体不适而住到焦山行宫,并驾崩于焦山行宫的史实。其中,所提到的祥古山在辽代的归化州(今宣化一带)。从宣化到大同大约四百余里,途经七个驿站。每个驿站行程为一天,那就是七天。从甲辰日到任子日是九天,除去甲辰和任子这两天,中间行程恰好是七天。也就是说,景宗帝在祥古山狩猎时,感觉身体不适,就往焦山行宫赶,赶到后不久就驾崩了。这一事件发生于辽乾亨四年(982)九月。
辽天显十一年(936),石敬瑭为取得辽国的支持,割幽云十六州给辽国,十二年(937)春,辽人奉命接收云州,却遭到后唐云州大同军节度判官吴峦闭城拒命,后来,辽帝亲征,“至城下谕之,峦降。”最后,吴峦被“鬼箭(乱箭)”射杀。从天显十二年(937)到辽景宗驾崩的辽乾亨四年(982),辽国已经据有云州45年。由此,可以确定焦山行宫就是在这期间建筑的。
做为行宫,在历经千年的损毁,其宫殿早已找不到痕迹了。但笔者经过多日查找,还是寻找到了宫墙的遗迹。
宫墙遗迹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宫墙遗迹有两段,一段在焦山寺围墙内东面的山梁上,是由石头磊砌而成。长度约有十多米,宽约三米多,墙体最高处约五到六米,呈弧形向寺内弯曲。由于年代久远,外层部分石头已经严重风化,并氧化成黄褐色。一段在现焦山寺山门南面,由黄土夯筑而成,粗看像一个土墩,实际上是与山上的墙体是一体的。西部宫墙的遗迹在现焦山寺的围墙外,看上去像一条山脊,不仔细看的话,很难看出墙体的痕迹来。
在焦山行宫,除了景宗帝在此驾崩外,还有两件事更为重要。一件是辽圣宗在此继位登基,完成了皇权更替;一件是景宗的皇后,即圣宗的母亲肖绰被遗诏摄政。“癸丑,即皇帝位于柩前,时年十二。皇后奉遗诏摄政,诏谕诸道。”一代女后肖绰萧太后,从此走上她的人生巅峰。她推动辽朝度过“中衰”,实现中兴,达到鼎盛。迫使宋朝订立“澶渊之盟”。
焦山这一名称,恐怕就源于辽代。
在民间,焦山寺还有另一个称乎,叫焦赞寺。同时,有一个民间故事,说出了焦赞寺的来历。大意说的是为了盗取死于北地的杨继业尸骨,孟良误杀焦赞。杨六郎得知后,痛不欲生,在焦山寺为焦赞建寺朔像。后来,人们也就称该寺为焦赞寺了。
辽统和四年(986)三月,北宋三路北伐,试图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地。其中,以潘美、杨继业为西路,率大军出雁门道,辽军节节败退。四月,宋军收复云州。七月,战局逆转,杨继业在陈家谷落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闻杨继业死讯,云、应、寰、朔守将纷纷弃城而逃,辽军收复雁门以北。
宋军占领云州期间,做为杨继业的手下将领的焦赞,收复并占领焦山行宫,是可能的。但盗尸骨发生误伤,恐怕为穿凿之说。
如果说为焦赞建寺朔像,也是有可能的,但那要等到明代,而不会是辽宋时期。
从辽天显十二年(936)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明洪武元年(1368),这四百多年期间,大同先是为契丹、后是为女真、再后来是为蒙古人所统治。这四百年来,绝对不会有人为焦赞建寺朔像的。明朝建国后,大力推崇汉民族英雄,以激励士气。宋朝的文天祥,在明代就大受崇拜。所以,明代为焦赞建寺朔像也是极有可能的。由此,可否推测,焦山寺从明代以后,被民间称为焦赞寺了呢?
据《大同市志》记载,明代对焦山寺进行了修筑,以明万历年间规模最大。现存的洞券式建筑,就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所修。另外,焦山顶部的砖塔专家认为属明清风格,或者同样为明代建筑。
三
高山最大的历史遗存恐怕就数曾经被称作高山城的明代城堡了。在明代,高山城堡至少经历了三次大规模修筑。
高山堡最早筑于明天顺年间。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高山堡,在府城西六十里,天顺二年(1458)建筑。周围三里十步,高二丈一尺,门二。设站马戍兵。”《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城天顺六年(1462)建置,嘉靖十四年改建今城,万历十年包砖。周四里三分,高连女墙四丈二尺。”《明实录》记载的修筑时间是天顺五年(1461)。《明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五年春正月己未,筑大同聚落、高山二站城。从巡抚右副都御史王宇言也。”这个时间,也或许是高山堡落成的时间。
初建时为兵站,主要接待往来边关的将士。大同成为蒙古使者对朝廷进贡的贡道后,高山站还承担起了接待蒙古往来使者的任务。
《明英宗实录》记载:天顺元年(1457)四月,“大同总兵官右都督李文奏:‘孛来使臣五百余人还至高山站,杀伤护送官军百人,执都督马政子鉴捶之,尽掠其马匹兵甲而去,鉴同指挥哈铭等逃还。’”这段话讲的是:蒙古孛来(孛来为蒙古一部)使臣五百余人,在进贡完毕回来的路上住高山站,杀伤互送官军百余人,并将都督马政之子马鉴抓获拷打,还抢了站内的马匹、兵甲而逃走。马鉴和指挥哈銘逃回。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嫌招待不周。
可见,在未筑堡以前,高山就已经是兵站和接待蒙古使臣的站点了。
嘉靖初年,蒙古部落已经住牧河套和宣大边外,先是蒙古小王子,后是蒙古吉曩、俺达等不断侵扰大同。因此,嘉靖二年(1523)九月,巡抚大同赞理军务都御史张文锦提议修筑高山、聚落二城堡,并加派兵马。但由于嘉靖三年(1524)发生兵变,张文锦被兵变军士所杀,工程停了下来。嘉靖十年二月,直隶巡按御史李宗枢再提修筑之事,兵部答应勘察。结果,嘉靖十二年(1533),大同再次发生兵变,修堡就没有进行。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兵变平息之后,才进行修筑。
此次修筑,为避武州川水的侵袭,将城向南做了移动,同时扩大了城堡的规模。此后,高山堡被称作高山城,并在此增设高山守御千户所,与大同城东的聚落堡一起,被称为大同府的左右两翼。
明隆庆五年(1571),蒙古首领俺达封贡。蒙古部族停止扰边,大同战事停息。万历二年(1574),大同巡抚王崇古奏请用五年时间修筑大同沿边墙垣(长城)。万历七年(1579),宣大总督吴兑又奏请,修筑大同镇屯堡敌台。这样从万历初,大同镇就开始对长城、屯堡进行大规模的修筑。高山城就是在这期间抱砖的。
四
高山村尚有一件遗迹,很少为人所知,它是一座至今尚属完整的古代石桥。石桥位于高山古城堡西门外五十米左右。桥面上留有深深的车辙。在高山村委会后院,我们还见到了一块同样堪称宝物的石碑。据说,石碑原先的位置就在石桥旁,后来被人推倒损毁,弃置于距离石桥不远的地方。虽然,石碑已经严重损毁,字迹漫漶,难以辨识。但依据碑上依稀可辩的字迹推断,这块碑就是关于石桥建筑时,募化钱财的功德碑。从石碑的字迹辨识推断,这座石桥名怀德桥,筑于清雍正(1723-1735在位)年代。是由当时香火旺盛的高山镇边寺(南寺)的住持和尚主持募化修筑的。由此,可以推测,高山城的西门是否称做“怀德门”呢?
除以上遗迹外,在焦山寺的西面,笔者还见到了清代开凿的小煤窑的井筒。井筒纯粹是由石匠手工开凿的,井口呈梯形。为斜井,倾斜角度约四十五度左右。是我们研究清代煤炭开采的最好实物遗存。
历史对高山是眷顾的,一路走来为高山留下了众多的遗迹,构成了高山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些遗迹对我们研究高山村的历史乃至于大同的历史,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加以保护。而由这些遗迹构成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我们发掘和打造北魏、边塞和长城旅游文化集群,更是极其宝贵的历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