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山西大同城极其门楼

(2017-03-04 20:57:54)
标签:

杂谈

(转帖)山西晋北大同城及其门楼

大同小圈2017-02-27

晋北大同城及其门楼

村田治郎/作 孙贵/译

编者按

为配合大同古城保护与修复工作,今年,云冈石窟研究院通过学术上的联系,从日本找回一批有关大同古城和云冈石窟的图匾、论文,《晋北大同城及其门楼》就是其中很有价值的一篇论文。该文由日本工学博士村田治郞1942年所撰写,云冈石窟研究院聘请市政府外事办副主任孙贵作了认真细致的翻译。本版今日全文刊登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对古城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上、资料上的支持。

内容提示

本小作就以下两点为中心进行了考察。1.城墙上有很多刻有洪武六年的城砖,因此,过去的文献记载是洪武五年所建,我认为这可能是开工的年份,完工是在洪武六年或者以后。2.南门楼有弘治九年重建的落款。所以至今我们认为不是明初的建筑形式。而是作为大同附近的明代中期的建筑形式的基准。这篇作品是日本学术振兴会昭和13年度的研究辅助材料。

目录

一、大同城的城墙史

二、东、南、西城门门楼

三、总结

一、大同城的城墙史

现状:晋北地区的大同城是城墙为每边大约l.5千米的方形城,在四边各开一门。除此之外。在北门外、东门外、南门外分别建一小城。现在北边的小城已毁坏严重,看不到当年的原貌。从大同车站前往城内的路上。所看到的残垣断壁。就是北小城。城墙的下边砌以石头,上面是砖,外侧城墙的砖还很多。内侧有很多地方砖已掉落,露出了土墙。这和其他的城墙大致相同。

建立:大同城如今之貌。在文献中有以下的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徐达将军在原土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周长13里,高4丈2尺,4个城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每个城门都建有城楼,在城墙的四角建有角楼,其中西北角的角楼雄伟壮大。上边的匾额为:乾楼。除此之外还有54个望楼,96个窝铺。”以此足以推测出当时的模样。

由此可知,明初的城墙是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建的,这通过城内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原普恩寺)、钟楼、关帝庙等都有元代以前的建筑要素,这已被认定的事实也能推断出来。这些建筑大多在城中的南半部,由此可见,有关以旧土城南半部而扩建的记载可以信赖。

虽说是洪武五年扩建的,这可能是规划或者是开工的时间,我在东门、西门上发现了很多刻有洪武六年字样的砖。所以城墙的完成是在洪武六年或者是翌年。总的来说是在洪武六年以后,不可能在此之前。另外在城墙上还发现了不少辽金时代的砖,城墙的贴面砖多使用辽代的大城砖。可以相信明初的旧土城包以砖石,址砌以石,墙包以砖的记载。可能在建设时,一边用新烧的新砖,同时也使用了收集的以前留下来的建筑用砖。

重修扩建史:有关修复工程在通志、府县志里有记载,其中最后编撰的道光年间的县志有如下的记载,下面列举要点:1.景泰年间(1450年一1456年)年当巡抚建了城北的小城,周长6里。2.天顺年间(1457年一1464年)韩雍巡抚建了东小城和南小城,周长各5里。3.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文进巡抚加高南小城。4.隆庆年间(1567年一1572年)刘应萁巡抚再一次地加高加宽,并以石砌砖包。建四个门楼。5.万历二十年(1592年)改建南小城北门楼为文昌阁。6.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郭琥总兵用砖建女墙。7.万历三十年(1602年)房守士巡抚重建。8.顺冶八年(1651年)补修。9.乾隆十二年(1747年)谢廷俞知县重修大城和南北小城。10.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宋乾金知县重修南关城门吊桥的桥基、大城的女墙、西门马道的吊桥、南门、西门。11.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北门城楼。12.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县吴麟重修八角楼(乾楼)、洪字楼(位于乾楼的东面)、南门城楼、东门、南门、北门的瓮城。13.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县程氏重修小东门的门洞、大城的内侧周围、女墙、东南门的瓮城等。14.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县孙氏重修小东门的门洞、大城的内侧周围、女墙、东南门的瓮城等。15.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南门吊桥。16.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北门吊桥。17.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多处城墙。

县志的记载到此为止。以后的修复资料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小型的修复工程不断,大型的工程可能没有,从城墙的内外现状可以做出判断。在城墙的外边有像碉堡似的建筑.那可能是为了应急而建的吧。

二、东、南、西城门门楼

现状:大同大城的4个门楼中,北门在民国年间重建.幸好东、南、西3个门楼还是原样保存。但是损坏严重.东门最严重,南门次之,西门的屋顶的形状还在,在外观上保存得最好。整体上瓦片失落。屋顶有大洞,已经没有修复的可能,只能重建。这种状态是我在昭和5年(1931年)夏季来此时看到的,之后经过10年的今日,看到损坏得越来越严重的痕迹。感到无能为力。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破坏的速度比想象的慢。

城门门楼的平面图为凸字形,并向外凸。但在门楼的前方,瓮城的中央还有一个楼。它的平面图也是一个凸字形,不同的是凸字向内。瓮城上的楼阁破坏得更为严重,只有东、西楼的一层还留下一部分,但是无法想象其原来的模样。

年代:关于这些门楼的建设年代,从城墙是明初洪武五年(之前所述,五年不是完成的时间)所建的记录看,门楼也是同时期明初所建。但是在昭和13年夏,我对南门楼进行调查时发现了铭记牌,一块木板钉在高高的梁上,字很小,虽然不能完全看出来,但高的粟上。字很小。虽然不.能完全看岫来..但是弘冶九年(1496年)是肯定的。要点如下:

弘治九年岁次丙辰秋八月吉日(小字写着职务和名字.略)。重建南楼应看做是这个时期重建的.县志里完全遗漏了这一新的事实。尽管是保存原样的小规模的重修。在粟上留下铭记牌的例子也有.但是往往与以前的铭记牌并列存在的场合很多。这里不是重修是重建.而且只有一个铭记脾.所以把它作为弘冶九年的建筑最为稳妥。

其他的东、西门楼是何时的建筑?因铭记牌已经失落.只能从建筑形式上与南楼进行比较来推断。下面来详细地看看其他3个门楼的建筑。

平面:3个门楼的平面形状不仅相同,其大小也几乎一样。在测量柱间的距离时.柱子的中心线是用目测的.多少会产生一些误差.这些误差也是认可的,但是在统计数据时,发现没有大的误差。可认为是可信的。柱间的实际测量值如下:

(图1)

(表)

各平面的形状、大小不仅相同,柱间的大小也一样。可以断定3个门楼的建设年代相同。但必须指出的是,现存的3个门楼的建筑不见得是同年代建的,因为在重建时利用过去的柱顶石。尽管存在偶然性,因为没有否定的理由。结论是3个门楼的创建年代是一致的。

以上的测量数值都有小小的差异,不知该用哪个?通过换算并合为当时的中国尺寸,取整数,会出现如下的柱间尺寸:

凸字的突出部正面:8.17.20.17.8

凸字全体的正面:8.8.8.17.20.17.8.8.8

侧面从前面:8.8.8.13.13.8

凸字的后侧面:8.13.13.8

以上的数值为当时的1尺,为今日的0.99或0.98尺。

(图2)

瓮城上的城楼中,作为资料以如上图所示的东门为例。与其他3个门楼相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凸字形的平面的突出部面向城内,而且面向城外的一侧缺少一列拄,因此,从城外看其外观与北京的箭楼很相似。列拄(走廊的部分)中,缺少角上的第一根,柱间的尺寸也不同。与门楼相比用的木材也小,不用质疑,这是一个很简陋的建筑,早早地损坏也在情理之中。

外观:门楼基本同形。3层建筑。凸字形平面的突出部和后半部均为歇山顶式。从屋脊的外观看属明清式的建筑。第一层沿着墙的周围设立柱,组成走廊,第二层在立拄与墙壁中的立柱上架梁,在粱的上面支柱,组成外周,第三层以第一层墙中的立柱延伸长作为外周的立柱。所以,随着楼层的增高,逐渐递减。现在上层的地板已经没有。站在第一层用砖铺的地面上,不仅能看到最高层,还能从破损的屋顶看到天空。

柱子:柱子的断面是圆形。不像清代的拼合柱,而是一根整木,在上端呈收缩状,这种技法在东门和西门很平和顺畅.但是在南门是直线弯曲,缺少柔和。柱子的直径为60-70厘米。

台轮及头贯:台轮的厚度有所增加。头贯明显加大但比台轮略小。这一点与辽金样式有所不同,接近明末清初的样式。角柱向外伸出部分的末端,呈刳形。东、西门楼的刳形相似而且比较复杂,南门简略粗糙。台轮末端的两角呈门刳形的技法,据说在元代的建筑中使用过。

斗拱:大部分为“二手先”,第一层的檐下用了斗拱。柱间窄的地方就在柱子的上方。柱间距离宽的,就在其中间放一组斗拱,斗拱的布局看起来比较稀疏。斗拱的木材虽没有辽金时代的大,但是肘木下端的曲面不仅仅是单曲线,而是由几条曲线组成,这样的例子更联想到辽金时代的风格。第二层是在花形斗拱(花斗,花肘木)的表面进行雕刻,侧面呈刳形的斗拱,加在“二手先”的前端,其形与西门比,南门比较纤细花哨。这些斗拱何时在大同普及的还不能确定,我想是在明代之后逐渐多起来的。

尾棰放在出角的斗拱上,独立于其他的斗拱,这一点应该注意。下面是直线。上面是凹曲线。凹曲线很大,与前端部的厚度几乎一样,这和元代以前,前端细且为三角形的样式完全不同。从尾形的形状这一点看,与元代的风格较远。

连接梁的前端从斗拱的上部突出,施以拳鼻形的刳形。其刳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同,其特点为上半部复杂呈拳鼻形,下半部只是向内侧斜切,其前端纵向削为形似双刃,从侧面看与其说是斜直线更像凹曲线。东门楼的简单侧面刻有螺旋线,而西门和东门楼刳形曲线多且富有力感,侧面没有螺旋纹。从曲线的性质看后者更老。拳鼻的下部的形状与明清时代比更接近金元时代的风格。

屋檐等:屋檐为双重椽,地圆、飞角、隅扇棰等没什么变化。与北京地区的建筑相比屋檐深。屋檐只在角部向上翘,其他地方呈水平方向,因此外形可认为是明清样式。除此之外有很多细微的地方需要说明。介绍更多的同类案例,以后概括地来研究,现在通过照片介绍以下要点。

展望:从上面的结果看3个楼很相似,同时在细微的地方又有差别。这些差别也许是施工者技术的差异造成的。不仅仅如此,也许还有建造年代的差异。因此,判断3个门楼的建筑是同时代、同年建造的看法是危险的。如果有年代差的话,南门最新,西门最古。南门楼的建筑年代如前边所说的弘治九年(1496年),那西门是何年呢?城墙的建造年代为洪武六年(1373年)的话,比南门楼早120年,从细微样式看还很难说。另一方面。从东、西两门楼和南门楼的细微部分有很多相近之处看,西门楼和东门楼在弘治九年进行的大修时,使用了以前的材料,从而保存了古代的风格。

从3个门楼相似的风格看,以前所说的洪武六年,南门楼最新为弘治九年的看法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大同的元明时代的建筑形式的细微变化还不十分清楚的今天,对重修时留下的铭记牌都持有怀疑的态度。试想按风格的编年排列进行考证,如果永久性地不能成立的话,只能暂时性地按铭记牌记载的年代。从3个门楼相同的尾棰看,怎么也追溯不到元代和明初时期,越来越接近120年之后的弘治九年,这种看法也不见得稳妥。在前一章所示的门楼,在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重修,从木结构上,没有多大的必要去研究。

这篇小作想证明的要点在开始的内容提示里已经阐述,并为此叙述了个人的看法,根据顺序摘录如下:1.有关明初的筑城是依元代旧城的南半部分而建的古文献的记载,根据元代古建筑的状态看。可以信赖。2.从城墙上发现刻有洪武六年的砖,文献记载的洪武五年筑城的时间应该纠正。3.现存的东、南、西3个门楼中。南门楼发现有弘冶九年重修的铭记牌。4.3个门楼看上去相似。但是有差别,其中有明初以前的风格。结论是南门楼的木结构样式为弘治九年,并希望以此为这一地方的基准。5.东、西门楼比南门楼古老,弘冶九年不是重修而是大修。6.门楼的建筑细微部,比明代古老,留有金元时代的特征,这一点与其说是建筑古老。还不如说是大同地区的工匠们的技法保守。这不仅是3个门楼,大同城内外的建筑都有此倾向。

昭和16年1月13日(1942年)

(由于原文是从日本传真过来的,所以图表中有些数据不太清楚。望读者见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雪
后一篇:写于惊蛰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