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曹夫楼庙遗碑考
(2012-08-19 11:07:09)
标签:
杂谈 |
大同曹夫楼庙遗碑考
位于大同城东御河兴云桥东南侧的真武庙,因明代老曹夫的故事,被民间称为曹夫庙。现庙宇全毁,只剩有三通遗碑,另有一个螭首和一个龟座,碑身已经失落。
这三通遗碑,碑体高大,气度不凡。特别是其中一通东西方向的遗碑,螭首龟座,碑身高达 2.58米,螭首碑额高达1.3米,龟座埋于地下,无法测出,但至少也应在1米以上。这样的石碑,虽不能称为丰碑巨制,但如此高大的石碑,在大同实属罕见。遗憾的是,石碑历经年代风化和遭遇人为破坏,字迹磨灭漫漶,难以辨认。但它是解开真武庙历史的一把钥匙。弄清石碑的刻立时间和内容,对于进一步了解真武庙的历史,是极其重要的。
粗看石碑,历经风化,显得老旧,像是白砂岩,但经仔细观察,三通石碑均为汉白玉材质。笔者注意到,在大同的历史遗存碑刻中,清代碑刻大多以黑色花岗岩或玄武岩为主,没有见到过汉白玉碑刻,而民国遗碑不会有如此程度的风化,估计这三通石碑都应在清代以前。
最大的那通石碑,坐西向东,位于庙宇遗址西面斜坡的较低处。碑阳碑额题字为“玄帝庙记”,碑阴题记为“北□庙碑”,碑阳、碑阴的落款均已遭磨灭。我们只能通过依稀可见的碑文内容来辨认和推测了。碑额中的“玄帝”即玄武,传说为盘古之子,道教中被尊为主宰北方的神,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又称真武大帝,也称北帝。因此,“北□庙碑”中的“□”应为“帝”字,即“北帝庙碑”。所谓玄帝庙、北帝庙,就是真武庙。
但这通碑究竟由何人所立,立于何时呢?经拓片辨认,碑文中有这样的内容:“平城之东二里许,旧有玄帝祠创始于民,故其规模狭隘。虽此,凡祷祈报应□如影响,实神之灵亦无不在也。岁日为玄帝圣诞良辰,是年丙子□辰,王亲诣庙为神所庆祀,□盛庶□□□祀□□□□。命指挥□福等率□□重修其殿堂门庑,一月全□。”也就是说,玄帝庙最初由民间所建,在玄帝圣诞之日,王亲自去祭祀,并命重新修缮,结果用一月时间,修缮完毕。玄帝圣诞为农历三月三日,但这里的“丙子”是指年还是月日呢?“丙子”在碑文中多次提及。但碑阴一处,应该就是立碑时间。其内容是:“二十有五年秋,上命□□□□至□之”,“ 越五年春,大祀既成。王亲谒于玄天上帝,□礼毕,□庙制甚隘,即命左护□□□□而□□其制而增修之,经营于洪武丙子三月五日至四月朔”。由此可知,“丙子”是指年,即洪武丙子年,洪武丙子年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由此可知,该碑立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是奉代王朱桂之命修庙并立碑的。《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改封豫王桂为代王,是年八月朱桂就藩大同。碑文“二十有五年秋,上命□□□□至□之”指的应该就是朱桂就藩大同情况。也就是说,玄帝庙最初为民间所建,洪武二十九年,代王朱桂重新修建,并扩大其规模。
那么民间又初创于哪朝哪代呢?笔者认为初建年代应在元代。玄武为道教诸神之一,但在元代之前,并无帝的封号。自从唐太宗封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后,一直被称为“真君”。直到元成宗加封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才被称作帝。元代道教盛兴,做为北方的大同,民间修建玄帝庙,也合乎信仰潮流。
另外两通碑,一通题名“□修真武庙记”,可以辨认的落款时间为“大明成化十三年□□□□秋”。一通题名“重修真武庙记”,落款时间为“弘治八年□□□□秋”。这两通碑的时间间隔较近,中间相隔十九年。其中成化十三年碑磨损较重,字迹难以辨认。弘治八年碑字迹尚可辨晰,从碑文拓片中可知,由大同镇守太监谭平主持修缮并立碑。
但玄帝庙何以又称作真武庙呢?将玄武称为真武始于宋代。宋真宗时,追尊赵公明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并尊为赵家的圣祖。赵公明也叫赵公元帅,名玄郎,字公明。为避讳“玄”字,真宗改玄武为真武,即“真武灵应真君”。但实际上,大同并未受到过宋朝的统治,元朝时又将玄武封为帝,所以,直到明洪武二十九年,玄武庙一直被称作玄帝庙或玄都观。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为取得皇权神授的名分,朱棣与军师道衍(即姚广孝)合谋,在造反大军誓师时,鼓吹真武“显圣”。真武的形象为“被发仗剑”,朱棣誓师时也“被发仗剑”起舞。并且,传说在“靖难之役”整个过程中,每到危难之处,总有真武大帝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在武当山大修宫观庙堂,奉祀真武大帝。因此,从永乐朝起,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开始热闹并达到鼎盛。此后,“玄帝庙”的称谓便为“真武庙”所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两通碑文中,都提到了正统己巳兵燹。成化十三年碑记:“大同□□□有庙□□□□□□丙子兵□正统己巳之秋重建□天顺□辰□□□”,弘治八年碑记:“云中城东去二里许,厥地突然高起,顶平。有玄帝庙,逮不知创自何时。按志载兵□于正统己巳,重修于天顺庚辰。”明正统己巳年,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年秋,发生了“土木之变”。蒙古瓦剌大举入侵,并在土木堡将英宗皇帝掳走。在此前后,大同都是主战场。连真武庙也遭到摧毁,可见战争之惨烈。
另外,真武庙遗存的黑色花岗岩螭首和龟座,很像清代作品,如推测正确的话,有如此规格的螭首龟座,碑身也一定高大。这样推测的话,真武庙在清代同样是很壮观的。
有上述推考,可以认为,真武庙初建于元代成宗朝之后,由民间自发建造。明洪武二十九年代王府重修并扩大庙制规模,到永乐年之后开始步入鼎盛期。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期间遭遇兵燹,天顺庚辰即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此后,明历代王府或大同官府都曾加以修建。进入清代后,也曾有过较高规格和较大规模的修缮。
至于真武庙何以又被民间称为曹夫庙,恐怕是在清初甚至更后一些年吧。老曹夫和曹玉莲的故事发生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距离明朝灭亡的1644年,已经只有二十余年了。在民间,老曹夫被神化,实现由人到神的转变,仅用二十年时间恐怕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