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孩哥俩的童趣

(2017-10-19 07:38:55)
分类: 海上遗踪

髫龄多乐趣、耳顺觅童真

丁酉寻童趣,雨秋感人生。自互联网以及“加”以来,每天都可以收到无以量计的稀奇古怪、突如其来的人彩景色,一般来说,大多是“到此一游、前排松开、蓝天白云、美味佳肴”或“开闭幕、举干杯、闪闪光、嘻嘻宠”,还有“茄子、绿树(沪语音兼)”,等等。而那些单色、纯真、内涵的、关于“二孩”(即昆仲姐妹)及其相关“情趣”之图影,恐怕并不多见吧?

在自己才启蒙之时,邻居天麟姐姐每天都会接送我们兄弟俩去威海路上的女青年会幼儿园,至今还能记得起那里小朋友的姓名,只有福田村的金文、姚铿和南汇路的葛松、葛毅兄弟俩。入学后,我们兄弟俩自己手牵着手,一起去北京西路第三小学念书。上课结束,经常去同班同学周立基家里做功课、打乒乓,在周家一起玩耍的,还有夏舜治、王永久和陆敏等。偶尔,我也会与隔壁邻居家的少年公关健将“猫革履”在后门口玩一会儿打弹子、盯橄榄核、刮香烟牌子等游戏。他头智活络、出手敏捷,弄堂里的小朋友,往往都不是其对手。有时刚玩得来劲,就被祖母大人发现,只得匆匆收场;有时则兄弟两人做完作业,在自家亭子间里,偷偷地玩。

临摹《多宝塔》是那时祖父为我定下的必修之作,老人家经常亲自抽查,并逐一加以圈点,圈多有奖。有时奖的是几粒花生米,有时则领着出去玩一圈。到了寒暑假,还会带着我一起前往当时的上海师院图书馆馆长兼中文系教授陈子彝太老伯家里玩。亲眼目睹老人们品酒、挥毫,写对子、刻印章以及互相唱和等。在前辈们的身边,如此地身历其境、亲眼目睹、耳濡目染,对于自己童年时爱好传统文化习惯之养成,留下不无深刻的记忆和影响。

到了上七一中学时,同道结伴而去学校上课的,还有江宁路口的派艾小阿专,当时阿专的身高还不如我弟弟。每天清晨,一长二矮的“三人行”,一起向陕西北路挺进。刚进中学时,我与志伟兄有同样的爱好,还协助他一起爬到学校操场中央的脚手架上,用油画绘制大幅的“红太阳”。在去松江学农劳动时,大娘娘阿婆总会专门送来她亲自炒的含有黑芝麻、白糯米、牛骨髓等配料之炒麦粉,并叮嘱我,独自在外,要注意保重身体,每天坚持吃。可到了乡下以后,实在是全寝室哥们大家抢着吃,而落手最快的,当属于种子选手同床之友志伟兄。如今,只要同学们碰在一起时,当年同室寝友小阿专,依然还会津津乐道地称扬起,此粉味道如何、如何,云云。

人民公园是我们全家人来客往,如北京的张阿姨、广州的饶阿姨、南京回来的小阿姨等来沪一同常去游乐的场所,也是爱好摄影的老爸一展身手的帮衬。在那里,更留下有我们兄弟俩“摇啊摇、背靠背、手牵手”等美好的回忆,更有常作背景见证的当时上海滩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可惜那时,自己还不敢且无力,举起大人们玩的照相机尝试。什么取景啊、抓拍啊,都成了家父独揽的专利。平时,自己还爱好打乒乓,而弟弟的水平跟不上,实在是左右不是,快慢也难。除了在学校、乒乓房与同学们玩以外,有时还会跟着母亲一起去静安寺她上班的地方,与厂里的叔叔阿姨们切磋。更值得回味的是,一次父亲还带着我们全家一起去任治伯伯湖南路的旧居,与广圣姐妹等同在客厅一起观看当时彩色电视机直播的世乒赛。

北京西路至德里老家的客堂间,是全家人一起吃饭和感受欢快之地。二姨婆有时会来与祖母结伴而小住,且经常饶有兴趣地与我讲起那些宣古愚老人与郭鼎堂一起玩古钱币的往事;隔壁的维多兄隔三差五地会过来,与我们全家一起说笑。祖父一见到他来,也就非常喜欢地留在客堂里陪着聊天;陆陇梅、胡乃康太老伯常来这里,与祖父一起探讨吟诵之学;吴湖帆先生曾莅临此堂,视阅家藏的《十钟山房印举》;马太龙先生亦抵临舍居,观赏父亲的集邮册;有一次,高式熊先生则专门兴致勃勃地赶来,审听在那年代家里新添南京产熊猫牌喇叭箱的音质……还有,当时家住石门路的七一中学唐敬德老师,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长江中学弄堂口,有时也常进来小坐,且与我聊起金石书画,贵在持之以恒,等等。

一待客堂被意外失去以后,祖父便心疾而默默无语。原先与我交流并不是很多的堂房宙弟,数十年以后偶而相遇,更且依然大哥长、大哥短地称呼着,可不令我顿然而欢畅。但平时,大家总是各忙各的,很难再有空闲,聚在一起喝喝、聊聊什么的。而如今,敬德先生哲嗣唐彪兄,则仍经常给予自己一些微笑和鼓励。

往昔,前贤曾发出“五十年来,只欠一命”之感叹(王观堂),而今,我却深有“六十年来,少留一影”之遗憾。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语)。家慈离开我们整整三周年了,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语是“伲(儿)子同心,泥土成金”。

翻阅相册,是自己在纪念日、节假日,独处家里的一种独特享受。虽手机、微信年代的到来,每天所得图片的信息量将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使自己深深感念的还是那帧、最近刚刚从老相册里找出来,已保存整整一甲子的老爸作品《宽宁的童趣》,那时的小小弟,还没有满一周岁呢。而册中在人民公园里的《哥俩摇啊摇》、《兄弟手牵手》和《去上幼儿园》等,则同样,也引出自己无尽的回忆与思绪。秋风习习,秋雨淅淅;岁月匆匆,感而记之。

http://s4/mw690/001WiR0Bzy7f7FLi7T5f3&690
宽宁的童趣

http://s2/mw690/001WiR0Bzy7f7FNAt4Ba1&690

哥俩摇啊摇

http://s5/mw690/001WiR0Bzy7f7FQZO0A64&690

兄弟手牵手

http://s14/mw690/001WiR0Bzy7f7FTp7WZ2d&690

去上幼儿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