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拱之墨痕》文汇限量贵珍版
| 分类: 新消息 |
别具一格品珍藏:《沈拱之墨痕》
http://s16/bmiddle/001WiR0Bgy71kNd27Hpbf&690
《沈拱之墨痕》(周道南题)
http://s14/bmiddle/001WiR0Bgy71kNhaxqZ2d&690
《问潮馆墨痕》(田遨题字)
http://s5/bmiddle/001WiR0Bgy71l0MS0Xa64&690
沈拱之手迹(《申报》创刊号)
国学起蓬头,国故入万家;淘宝觅奇趣,收藏成时尚;物以稀为贵,量以罕为珍。在版本领域、国艺传承、片羽珍赏系列中,日前,又增添一部精致佳构——拙编《沈拱之墨痕》(文汇版),以其限量、贵珍,别具一格、绝无仅有,且原汁原味,而令人爱不忍释。
《墨痕》选录晚清出版人沈拱之所书各类手迹及其后人题跋和各家题词等。从中能看出拱之公在新闻出版领域中的付出,既可考察上海书报业早期的发展轨迹,也是供书法研习者观赏的法书手迹,更是海派文化研究者、文博收藏爱好者等,不可多得的稀品。
沈拱之(1845年—1900年),名锦垣,号问潮馆主,江苏吴县人,擅书画、精篆刻,遗制甚多,经乱散失。晚年弃学就商,与友人合创点石斋印书局,用泰西法缩印经史子集,沾溉艺林,学子一时云起。寻以不善会计而尽丧其资。留有《问潮馆印存》等。
http://s15/bmiddle/001WiR0Bgy71kNmcRZQ2e&690
罗伟国序言(沈拱之朱痕)
序 言
鄙人喜歡結交書友,與本書作者沈寬相識多年。他勤奮耕耘於國學文化、傳統藝術多領域,立志在新聞、出版、教育諸事業。孜孜不倦,好學好友,而且獨具偏才。師承鴻儒,精勤無輟;探古以涉今,佳作連綿;洽浹而謙遜,誠可交往。彼此偶以書文或心神相交流,真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沈寬為晚清書法篆刻家沈拱之的玄孫,近代詩人、影片《魂斷藍橋》譯名者惟楚老人之文孫。其家學淵源,弓裘載衍,自幼即迷上博大精深的書學、印學及文字學。他吐屬淡雅,奕奕清輝,言語間,時或提起高祖拱之公以及《點石齋畫報》,云云。則尊崇之情,溢於言表。
懷著對高祖父敬崇之心,沈寬鍥而不舍,用足功夫,盡力搜求相關的墨寶及資料,輯成《沈拱之墨痕》。上篇《拱之署耑》,選錄高祖在新聞出版工作期間書寫的各種手跡;下篇《拱老遺韻》,則收錄高祖的其他墨跡及蕭退闇、鄧散木、白蕉、吳在及西泠石伽等各家題詞及題跋。從中既可看出拱老對新聞出版事業的奉獻,也能考察早期上海書報業的發展軌跡。
沈拱之擅書畫、精篆刻,北碑及篆隸尤其所長,法書精品流傳甚廣。晚年棄學就商,與友人合創點石齋印書局,並親自為《點石齋畫報》創刊號扉頁署篆題,距今正好一百三十周年,堪稱我國新聞出版史上一奇葩。《畫報》以連史紙石印,每十日出一期,每期八頁。連續編號,魚貫蟬聯,並能裝訂成冊。不僅充分利用石印工藝,還注重雅俗共賞,不斷開拓選題素材,將一些社會新聞、坊間趣事、巷里逸聞等,一一入畫,受到各界讀者普遍歡迎。而且成為考察晚清時期社會民風、中外合作交流乃至自貿自文的一面鏡子。
《沈拱之墨痕》是一本學術含量、藝術含量都很高的佳作,書中這些稀有墨跡均非常珍貴難得,可供傳統書法研習者、海派文化研究者、文博收藏愛好者等觀賞研究。而海派文化之傳承與弘揚缺的就是如此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資料和沈寬那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前輩學人柯昌濟教授曾吟有五絕一首云:“五世傳家學,應同述德篇;開編勤下拜,後繼在前賢。”如今,不無同慨,且迫不及待地期盼新書盡早問世,一睹為快。欣為序。
羅偉國於滬西出版大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