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沈拱之与点石斋画报
| 分类: 新消息 |
高祖沈拱之与点石斋画报
http://s12/small/001WiR0Bgy6Sub5vIx52b&690
海派文化为国学传统之重镇,而新闻出版领域则是其承载与传承的主要标志之一。点石斋印书局,为我国最早且最具规模和影响的、英中合资股份制石印出版机构;而《点石斋画报》,则是我国出版最早、历时最长且最富特色的时事性画报。
书局之开张
英裔茶商美查,于1872年4月30日(同治十一年)起,创办及经营《申报》获得声誉和盈利后。1874年,在申报馆设立专门的出版部门——“申昌书画室”。后来,又聘请中国人邱子昂(原徐家汇法中合作土山湾印书馆合伙人)为石印技师,于1876年(光绪二年),在沪合股创办点石斋印书局。先是用轮转石印机印刷《圣谕详解》等书,印刷厂设在原泥城桥堍,发行所设在今河南路之抛球场。
其开局告白云:“本分局专办一切石印经史子集,以及中外舆图、西文书籍、名人碑帖、画谱、楹联、册页,花色齐全,价目克己。绅商赐顾,请认清抛球场南首三层红墙洋房可也。此布。”其特色在于以照相缩印技术翻印木刻古籍,如工具书《考正字汇》、缩印殿版《康熙字典》(初版4万,再版6万册),获利甚巨。还刊印《佩文韵府》、《渊鉴类函》、《佩文斋书画谱》,以及中英文合璧《四书》等经典巨著。继而又创刊出版我国第一份时事性画报《点石斋画报》。点石斋先后与图书集成铅印局、申昌书局、开明书店等,合并为集成图书公司,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铅石印制兼备的最大出版印刷机构,在我国近代出版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画报之诞生
一百三十年前,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农历甲申),高祖父沈拱之为《点石斋画报》创刊号签署扉页篆题,并且以一手北碑书体在其扉页的反面补述出版说明,云:“本斋所出画报,自甲申年四月起,每月印售数次,第一号则为甲一,第二号则为甲二,其余按号而下。故书缝中之数目则亦鱼贯蝉联,将来积有成数,可以装成一本,之后再将缝中数目另起。其幅式之大小统归一律,以便合订成书,毫无参差不齐之病。赏鉴家以为然否?”此为当时沪上面目全新的时事性画报出版规划之所在,独具创意先行之见地。
《画报》是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教(文、行、忠、信),周易(元、亨、利、贞)等,作为编号排序的。如第一号则为“甲一”,第二号则为“甲二”,其余则按号依次而下。与其他经典籍著一样,当时由申报馆申昌书画室发兑付印的重要新作,往往经高祖拱之老人亲手法书签署,譬如1872年4月30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创刊的《申报》刊头之名,继如1879年(光绪五年)出版的《鸿雪因缘图记》扉页之篆题,再如1886年(光绪十二年)出版的《尔雅音图》扉页之篆书,等等。
画报之特色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光绪十年四月十四),由申报馆所属点石斋印书局印制,因此而得名,为我国最早的时事性画报,聘请著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任主编。《画报》封面采用彩色纯纸,内芯则选用连史纸石印精制而成,每十日出版一期,每期八页。随《申报》附送,也有零售,每册五分。报上的内容选择有可惊可喜且极具新闻价值之事件精心绘制,并附文字说明,上面绘画、下面文字,图文并茂。遇到突发重大事件,还会专门增出特刊。
《画报》定位鲜明,即针对普通民众及妇孺之流,一经面世,就受到大众读者的广泛喜好,曾多次根据市场需求增刊加印。其创办初期发行量约为三四千,至1890年,增加至七千册左右。画报馆还在上海以外的如,苏州、杭州、汉口、重庆、北京等二十多个城市设立点石斋分局,负责画报的推广发行、新闻采集与图幅征稿等事宜。
画报之主笔
画报社“绘画的主干,便是大名鼎鼎的吴友如”(见《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吴友如(约1840—1894年),名嘉猷,江苏元和(苏州)人,寓居上海。幼年贫困,性喜绘画,勤学苦练,兼取诸家之长,尤擅长人物肖像、工笔仕女,遂以卖画谋生。
吴友如主张,“绘画当紧跟时代而变迁,时代有这东西,尽可取为画材”(同上《书报话旧》)。受其影响,画报社集聚了如周慕桥、何元俊、田子琳、符艮心、葛尊龙、马子明、顾月洲、吴子美、沈海波、王钊、贾醒卿、管劬安等一大批画师,并且还刊登《招请各处名手画新闻》之启事,以“每幅酬资二元”之高额润笔,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画稿。这些画家与作品大多参用流畅的中式线条、西方的透视画法,更注重把诸多的写实技法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从而形成当时风靡艺坛且面目一新的海派人物画风,并奠定《点石斋画报》以时事性为主,又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绘画特色。
《点石斋画报》的问世,使得吴友如声名鹊起,但由于他对美查的西洋式管理很不习惯,且两人的处事风格也并不相吻,于是,吴便借端辞离报馆。并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赁屋大马路(南京路)、石路(福建中路)路口的公兴里,别创《飞影阁画报》,亦为旬刊,也用连史纸石印,从而形成两家画报互相竞争的态势。
画报之停刊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点石斋画报》终于停刊。由始至终,共出版四四卷、五二八期(号),发表绘画作品四千余幅。历时十五年的《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成为我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上,创办时期最早、艺术水准最高、画面内容最丰、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石印时事性画报。
详见陈平原《从独特编订法看点石斋画报终刊时间》(1999年12月22日《中华读书报》),参见《鲁迅全集·上海文艺一瞥·注释》。但目前学术界还存有另外三种不同说法,一如“终刊于1894年”说,见陈旭麓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二为“终刊于1896年”说,见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而第三种为“兼收并蓄”说,如贾树枚主编的《上海新闻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版)则并存此二说,均恐有误。
先祖之遗训
前辈之留言
寻迹旧遗址
公元2014年,岁次甲午新春,海上《点石斋画报》创刊一百三十周年,也就是高祖父沈拱之诞辰一百七十年之纪念。历经沧桑变迁,探赜索隐,浮想联翩。在包容经济、交融文化、海派艺术的发源地——上海,回顾并审视早期先人们所创下的一个个精彩片段、一帧帧精美画幅,承先启后,转型发展。对于如今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促进文化发展,以及扩大中外合作、兼并整合乃至自贸自文之“试验”等,显然,均不无借鉴与启迪。
吴门后学小继石斋主沈宽一再蹉跎,几近耳顺;寻寻觅觅,如履如临。时或出入汉口路、山东路申报馆旧址,面对墙壁上挂着的《点石斋画报》(复制件),睹物思人,不无感慨。是以至今一无所成,仅此一愚之得、一孔之见,且挂一漏万,但仍不掩浅陋,以抛砖引玉,求正于各位方家与学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