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7、80年代中国沿海客轮
(2017-07-06 12:30:08)
标签:
转载 |
6. 新字型客货轮
进入70年代后,针对上海至闽、浙沿海诸港航程较短、旅客较多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宁波、温州等港口航道狭窄,水深仅2.5~3米等因素,在原沿海乙型客货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建造了3000吨级/915客位的新字型客货轮(同型船的船名末尾一字均为“新”)。该类型船因适当减少了各种公共活动舱室面积,有利于载客定额的提高和营运成本的降低。
第一艘繁新轮,由上海求新船厂建造,1977年竣工后投入上海至宁波、温州和福州(弯靠三沙)航线运营。该船总长106.67米,型宽15.8米,型深7.7米;总吨3858吨,载货140吨,载客915人;主机采用6ESDZ43/82型柴油机2台,功率4410千瓦,航速15.5节。
至1984年新字型客船先后共建成8艘,分别命名为:繁、荣、昌、盛、茂、鸿、展、望新。其共同特点为吃水浅,载客多,操纵灵便,航速快,较适合沪浙闽沿海港口的客货运输。但原设计主机烧重柴油,油舱较少,且大部分设置在双层底内,只有两个15立方米的油舱在双层底以上。后为节约燃料开支,实行掺烧渣油,对每轮增加一个2~3立方米的平衡油柜,使该型8艘客轮从不能掺烧渣油,变为可以掺烧渣油。
7. 万吨级客货轮
1980年1月7日,中断30余年的上海香港客班航线复航。首航香港的是上海海运局所属万吨级客货轮上海轮。该轮原名凯赛,是一条游览船,1957年建造于比利时,1976年1月由交通部以90万美元买进并拨交上海海运局进行改装,改名“更新”,后又于1978年5月改名上海轮。
上海轮船长170米,型宽21.3米,型深12.3米,吃水8.37米;总吨13531吨,载客量451人,载重量9113吨,载货量2500吨;主机为冷凝式蒸汽轮机,功率9190千瓦,航速15.5节。船上有现代化助航仪器和救生、自动灭火等设备。客舱分特等、一等A、一等B、二等A、二等B、三等A、三等B和普通舱8个等级,共115个房间,451个客位,另有25只儿童铺位。客房设备齐全,舒适优雅,各客房之间有腰门相通,既能组合,又能分离。二等以上客舱内均有浴厕间,走廊铺有地毯。船上设有旅客休息室,内陈各种花草盆景;阅鉴室可供阅读报刊杂志,晚上可收看电视;小型医院内医疗设备齐全;船上还有旅客餐厅、微型电影院、咖啡厅、酒吧、舞厅、卖品部和服务台等设施;最上层甲板建有海水游泳池。船舱内有上下7层自动电梯,供旅客使用。
该轮有大小货舱5个,另有3个-10℃和1个-20℃的冷藏货舱,可为客户运送各类冷鲜食物。
上海轮自建成起历经多年海上营运,设备日益老化,部分管系腐蚀严重,但若新建一条同类型船,耗资甚巨,短期内无合适船舶可更替,经业务技术部门进行技术论证,决定对上海轮进行更新改造。1983年将该轮高能耗汽轮发电机组改成二台柴油机发电机组,用费81万元,年可节油2000吨;翌年又改装一台,耗资71.5万元,年可节油8000吨。在改造过程中,对该轮的抗沉性、破舱稳性等也进行了重新核算。
与上海轮同型的还有上海海兴轮船有限公司的海兴轮(原名育华,1958年荷兰造,382客/3000吨货,103客房,363铺位,功率11330千瓦,1983年3月首航香港)、上海锦江航运公司的锦江轮(1983年2月首航香港,原名玛丽波赛,排水量21952吨,193客房,446铺位,主机功率14400马力、航速17节,6层甲板,7个货舱,容积10050立方米,4个冷藏舱,容积843立方米)。锦江轮退役后,由上海海运局1989年1月从比利时购入的海华轮顶替。该轮长161.15米,型宽23.1米,型深13米,吃水9.89米,载客量144人,载重量15350吨,载货量14500吨,可配载集装箱,航速15节。
8. 双体客货轮
80年代初,沿海客运量剧增,尤以沪浙间旅客流量为大。因客票紧张,不法票贩活动猖獗。上海到温州的五等舱船票原价5元,竟被倒卖至35元。时上海海运局只有客货轮27艘,21356客位,担负着沿海近十条航线的旅客运输,浙江省航行上海的客班轮也只有两、三条,沿海客运能力不适应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此除加速建造沿海甲、乙型客货轮外,上海海运局与交通大学合作,研究设计了沿海双体客货轮。
1984年,双体客货轮瑞昌号由江西江州造船厂建成下水,1985年7月22日由上海首航温州,正式投入申温客运航线,同时改名为瑞新轮。
该轮船长98米,型宽26米,型深8.2米,满载吃水4.92米;总吨6951吨,载客量1502人,载货量140吨;主机为2205千瓦柴油机2台,航速15.5节,续航力1300海里;比同吨位的普通客船多500余客位。客舱分特、二、三、四、五等,全部配有空调;船上有2个餐厅及阅览室和文娱休息室。走廊、楼梯转角处比一般客船宽畅。
沿海双体客船虽具载客多、舱室设备实用等优点,但因设计采用对称线型,耐波性较差,尤易吃“米筛浪”。瑞新轮试航行至浙江珞珈山以东海面时,风力仅5级,船体颠簸却很厉害。适逢一新字型客轮经过,经用无线电话联系,两船保持同一航向进行横摇试验,结果新字型单体客轮最大横摇到9度,而瑞新轮最大横摇到15度。1986年3月26日瑞新轮离上海港后,在海上遇到从公海来的涌浪,横摇竟达20度,造成一定损失。但在遇到7~8级风时,相对单体船而言,双体客货轮的船体反而较为平稳。
1987年“沿海双体客轮性能研究”被列为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由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和交通大学提出了新的“2000客位沿海双体客轮”设计方案;1990年3月由交通部科技司主持,进行了专家评审,认为根据上海海运局提出的技术任务书要求,该设计方案是合理的,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试验,进而开发大型沿海双体客轮。
9. 百灵型客货轮
1986~1987年,天津新港船厂为上海海运局建造了百灵号客货轮。该轮长120米,型宽18.8米,型深9.6米,吃水5.2米;总吨7160吨,载客量1302人,载货量500吨;主机采用上海沪东造船厂制造的HD—B&W5L35MC型柴油机2台,功率为2×2721千瓦。客舱分特、二、三、四等,全部装有空调,环境舒适。投入营运后主要航行在申瓯线上。
百灵型客货轮造型多运用直线条,美观气派。在前货舱之前端和后货舱之后端,各配备50吨电动液压起货机1台,装卸货较为便捷。
同型船还有喜鹊轮。
10. 客货滚装船
1979年4月,交通部在上海召开了“六五”沿海运输船舶船型研讨会。经过论证,认为单纯建造7500吨级及3000吨级的客货船,已不能适应沿海干线客运增长的需要,根据海上客运的特点,可发展一种航速较快的集装箱滚装客船船型,即沿海客货滚装船。1985年,国家从国外先后购进4艘客货滚装船,其中红菊、红棉两轮交广州海运局,天鹅轮交大连海运局,海樱轮交上海海运局使用。海樱轮船长143.43米,型宽16.8米,型深7.2米,满载吃水6.52米;总吨4929吨,载客量758人,载货定额980吨,载重量2848吨;主机采用8UEC52/105D柴油机2台,功率11770千瓦,航速19节。
海樱轮1973年造于日本,是一艘全空调客货滚装船。有两个货舱,船首货舱可装44只5吨集装箱或23辆小轿车,船尾货舱可装96只5吨集装箱或27辆大卡车或47辆小轿车。艉货舱有滚装设备,两侧各有一滚装桥,由液压系统控制起落,桥长13.12米、宽3.6米,自重17吨,可滚装重量20吨。购入后在上海港进行过滚装试验,将30辆小轿车和拖车滚装,从放桥到装车完毕,侧门收妥,全过程35分钟。
海樱轮自投入营运后,一直作常规客船使用,安排在上海-厦门-黄埔线上运行。由于港口码头不具备滚装条件,未能发挥其专有设备的优势,加之该轮燃油耗量大,被称之为“油老虎”,致经营亏损严重。
11. 小型高速客轮
80年代后期,上海-宁波航线上除有普通客班轮运营外,新增了快速新颖的小型客轮甬兴轮。该轮是由挪威建造的铝合金双体客船,造于1985年。船长38.8米,宽9.4米,满载吃水2.4米,可载客312人,航速32节。船上客舱分为上下两层,设上舱、下舱、特等舱三种座位。船内铺设地毯,设有航空型软座、冷暖空调和闭路电视、立体音响等设施设备。轮机系全自动操作。该轮由中外合资宁波花港有限公司经营,1987年2月5日首航申甬线。从宁波小港码头至上海南汇县芦潮港码头,航程55海里,航时仅2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