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袁中郎随笔》(下)

(2010-10-17 07:16:21)
标签:

彭泽

宋体

纪梦为心光书册

识张幼于箴铭后

题陈山人山水卷

杂谈

分类: 文史

《答李元善》:“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信奇也。……世情当出不当入,尘缘当解不当结,人我胜负心当退不当进。若只同寻常人一般知见,一般度日,众人所趋者,我亦趋之,如蝇之逐膻,即此便是小人行径,何贵为丈夫哉?若不为所难为,忍所难忍,此即如蜉蝣营营水中,不知日之将暮。愿兄具世外眼,勿为流俗所沉也。”文章随心,不受任何牵制,方为真!做人勿同世人,方为大丈夫。

《龚惟学先生》:“儿孙,块肉耳;田舍,邮也;身体手足,偶而已,皆不足安顿计较。”人生如寄,皆如飘萍。得安心康泰过,快活开心就好。

《又》:“白香山七十致仕,自以为达;陶彭泽八十日为令,自以为苦。两人者所遇不同,其趣未始不一也。”人生所遇,安心就好。为官弃官各随所愿。

“所谓损事者,非独人事,田宅子女皆是也。小穷则小乐,大穷则大乐。衣食仅充,余则施之是为损事要法。资有余,则心为之驱使颠倒也。宗少文云: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人有余资则心有所想,不再安分。为人衣食足,则足矣。

《何客部本江》:“方杖而出,偕数衲往玉泉,收堆蓝山色,饮仙人掌茶。”仙人掌作茶饮,历来为僧衲所好,为保健养生之物。

《黄平倩》:“既持释子戒,口断荤血,身断冶淫,心中断却了子孙田宅之想,诸皆可断,而官不可断,何以自解于天下也?”古之官,为民之先,吃苦受难,非君子仁人不能为。今之为官,荣华富贵先享,灾难祸害先避,故人不能断当官之想。

《陶周望宫谕》:“若一离家,并前数字亦无,眼中得不见烂熟人,虽俗亦快也。”出游之乐,在避开俗事。

《萧允升庶子》:“世有肤交、有骨交、有气交。骨交,则荆聂之俦也,气交者,气味相合,如水之于盐,自非性命相期,胡以至此?”交友之道,以意气相投为要。乏乏之交,多有何益?

“解夏后,入衡岳,遇缘则往,不则去,亦足以乐而待死矣。”游也有缘,是确实的。轻言死,不吉利。

《答陶周望》:“弟不敢自谓已证,然路头决不错走,宗门与教,原自别派。永嘉云:‘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如今小根所执膻,而悦之者如蛆,宁复可恨,近溪而下,真可恨者也。”顿悟来自渐悟,渐悟积累成顿悟,何可彼此攻扞?

《黄平倩》:“凡事只平常去,不必惊群动众。才有丝毫奇特心,便是名根,便是无忌惮之小人,反不若好名利人,真实稳安,无遮拦,无委曲,于名利场中作大自在人也。”有名利心,不若爽快自在,在名利场中做小人。

《答吴本如仪部》:“古人进退,多是水到渠成,愿兄亦勿置此念胸中,居朝市而念山林,与居山林而念朝市者,两等心肠,一般牵缠,一般俗气也,愿兄勿作分别想也。”进退自有定分,在哪里多要安心,切莫作非分之想。

《苏潜夫》:“富贵场中,易汨没人。眼前任运自在的,是乌纱,是下人取俸,是生死未到眼前,信口大话,似有滋味。终日洒洒落落,都是借他光景,莫错认作学问也。”不是是非要害,不到生死临头,说什么都可以,但莫作真!

《答陶周望祭酒》:“罗近溪曰:‘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常人者,圣人而不肯安心者也。’此语抉圣学之髓。”安心与不肯安心仅一步之差,然是凡圣之分界。

《袁无涯》:“仆碌碌凡才耳。嗜杨之髓,而窃佛之肤;腐庄之唇,而凿儒之目。”中郎到也老实,自称只是空口谈老庄佛道,实是拔一毛利天下不为的杨朱之徒。

《与潘景升》:“弟谓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如和靖之梅,元章之石,使有一物易其所好,便不成家。纵使易之,亦未必有补于品格也。”人之有癖是情之所钟,能改变其性格思想。

《与黄平倩》:“往年旧识,亦有道侣,但一分官高,一分尊严,因鬼见帝,弟亦何乐。然此决非真正学道人。”旧游相识,时过境迁,官高财大,若不是真正同道,自然脸面不同矣。

《答黄竹实》:“《楞严》、《圆觉》,入道路程,唯细心研究,勿轻下注脚,是第一义。”学道路长,要虚心,勿自以为是轻下注脚。

《答段徽之学使》:“世上稀有事,未有不以死得者,学道亦然,不拼一回死,不得彻底甜也。”中郎好轻言死,大忌也。说化苦功夫不就得了,何苦如此。

《与孙立亭太宰书》:“古人云:感恩易,知己难。”今人不知感恩,妄论知己,泛泛之交利用而已。我不怕被利用,也是知世知人。

《小修诗叙》:“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自家本色,即使有疵亦是自家之疵。不若今天之人,满口流行时尚,唯独没有自己的语言。学港台、洋人不规范的汉语,错误的用法,可笑之至!

《识张幼于箴铭后》:“袁子曰:‘两者不相肖也,亦不相笑也,各任其性耳。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今若强放达者而为慎密,强慎密者而为放达,续鳧足,断鹤脛,不亦大可叹哉!”不要比,各人情况不同,比较是多余的。只要出于天性的就是好的。

《会心集叙》:“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趣为人生之最难得,女人之趣在态,文人之趣在自然。趣得之自然,无干学问,在于人品。回归童心、赤子、婴儿是也。

《四子稿序》:“余谓文之不正,在于士不知学。圣贤之学唯心与性。”学问之道,以心出发,随性而定,善良为本。

《竹林集叙》:“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法李唐者,岂谓其机格与字句哉?法其不为汉,不为魏,不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者也。”学习不拘先师先法,在心在神,不在形式表象。

《浮山九带叙》:“古德如黄檗、临济诸普说,未尝不谈理,然字字壁立,机轴各出,何尝有理。”黄檗、临济之理乃禅宗之理非常理,以为黄檗、临济无理实在是偏见。诗人墨客还是少谈佛理多谈诗文为好。

《呙氏家绳集序》:“苏子瞻酷嗜陶令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淡乃真本色,真性灵。

雷太史诗序》:“青莲之嗜仙也,东坡之嗜佛也,世所知也。举世皆信二公之为词人,而未有信二公之真仙佛者,虽二公亦不自信也。……虽然,谓子瞻不佛,是误佛也;谓太白不仙,是误仙也。丹台之班,必右青莲而龙华分座,子瞻当踞诸首席。”一技特出,盖过其余。殊不知其余亦有可观者,且各朝各代侧重有不同。

《行素园存稿序》:“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树之不实,非无花也;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文章亦尔。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真品质早晚必现,媚世之作必然淘汰。

《枕中十书序》:“李卓吾曰:《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李卓吾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反潮流,其“童心说”得真人之性!

《识雪照澄卷末》:“坡公作文如舞女走竿,如市儿弄丸,横心所出腕无不受。公尝评道子画,谓如以灯取影,横见侧出,逆来顺往,各相乘除。余谓公文亦然,其至者如晴空鸟迹,如水面风痕,有天地来,一人而已。……故余尝谓坡公一切杂文,活祖师也,其说禅说道理,世谛流布而已。”中郎名为赞坡公实乃非之,其谓作文走险,说禅从众罢了,且信什么戒公后身之说。

《纪梦为心光书册》:“枝山书法,为当代第一,文彩风流,辉映一世,至其一诙一笑,有晋人风。騒坛之士,传为口实,米颠而后,一人而已。”祝枝山之书法,为第一,惜未见。

《题宝公册》:“参上乘禅,如刘项打天下,成则为帝,败则为垓下之戮。净业可以行证,训讲可以知开,唯禅也不可行不可知。”参禅就是参禅,什么打天下?心想那么多参什么禅?

《题陈山人山水卷》:“善琴者不弦,善饮者不醉,善知山水者不岩栖谷饮。……如其相遇深相得,纵终身不遇,而精神未尝不往来也,是为之真嗜者也。”真相知,不在乎是否能朝夕相处;真朝夕相处,为必真相知!

《寿存斋张公七十序》:“山有色,岚是也;水有文,波是也;学道有致,韵是也。山无岚则枯,水无波则腐,学道无韵则老学究而已。……大都士之有韵者,理必入微,而理又不可以韵。故叫跳反掷者,稚子之韵也;嬉笑怒骂者,醉人之韵也,醉者无心,稚子亦无心,无心故理无所托,而自然之韵出焉。由斯以观,理者是非之窟宅,而韵者大解脱之场也。”有韵则有生机,则有趣。反归自然,出于无心则有生机有趣矣。

《徐文长传》:“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奇人、奇病、奇遇、诗文书画无不奇也!

《小陶论书》:“昔人有向鲁直道子瞻书但无古法者,鲁直曰:‘古人复何法哉?’此言得诗文三昧,不独字学。余闻之失笑曰:‘如公言,奚独诗文?禅宗儒旨,一以贯之矣。’”所谓今人无古法,亦即古人无今法。不要一切成法,只要得法。

《广庄》:“唯能安人虫之分,而不以一己之情量与大小争,斯无往而不逍遥矣。”“天地之大,何所不有?我怜彼,彼亦怜我;我讪彼,彼亦讪我。是非之质,恶从而边之?”我比虫幸,则我亦有不幸矣,诸事不定,不知当谁怜谁?

“恬淡以约口,口之淡薄者生,而口之爱浓厚者 死矣。”口好浓味者不如淡薄者常生矣。

“圣人之于生也,无安排,无取必,无侥幸,任天而行,修身以俟,顺生之自然,而不与造化者忤,是故其下无伤生损性之事,而其上不肯为益生葆命之行。”顺其自然,不忤造化。

“古之至人,号肥遁者,非遁山林,遁我也。”人逃避的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无敌其余。

《瓶史》:“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有癖之人情专。

“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之,酒赏者下也。”清茶一杯,赏乃真;谈赏,易偏激;酒赏,易糊涂。

            二零一零年十月十六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