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殷行的“依仁山”遗址

(2010-08-16 08:30:57)
标签:

杂谈

分类: 不忘历史

    殷行的“依仁山”遗址在今闸北电厂大门西南一二百米。由西而东的袁长河往南拐湾处的正北,铁路的南面。现在可见的土墩群,东西占地约一百多米,南北约五六十米。现存最高大的土墩还有二层楼左右高,土墩群上下杂草丛生荒芜一片。东首有龙柏四五株,虽不是明代之物,大概也是民国之物。也许就是当年开创殷行镇,堆筑“依仁山”的殷清墓地柏树所繁衍亦未可知。南北距离较短,也许是国民政府一九二九年开发“新上海”筑铁路时毁掉了部分遗址所致。

    殷行历史上一直隶属嘉定,清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起隶属宝山,一九八四年划归杨浦区。

    宝山历史上有两座山。“宝山”位于江东,即今浦东海滨。明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陈瑄动用军队,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堆筑而成的。山高三十丈,方圆百丈,上设烽火台,为长江导航。陈瑄筑的“宝山”毁于明万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海潮冲坍了李家浜的河塘,土山在海潮冲击下彻底消失了。“宝山”存世一百六十九年,消失已四百多年了。“依仁山”则为先人殷清于明嘉靖壬午(公元一五二二年)春开始堆筑。也就是说“依仁山”是在“宝山”筑成后一百十年才堆筑的。殷清堆山是为了救灾,让灾民以土换米,山从春至麦秋始堆成。明嘉靖乙酉(公元一五二五年)再次为救灾而大用劳力,在山上筑亭台楼阁,“云景楼”为其书房。殷清去世筑墓“依仁山”。(见光绪《宝山县志》所载明朝邱集《依仁山记略》)“依仁山”之名来自“依仁”乡名,殷行地区宋之前名“临江乡”, 南宋淳祐年间(公元一二四一至一二五二年)易名“依仁乡”。之后一直名“依仁乡”。“依仁”则源自《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堆筑“依仁山”是殷清的个人行为,所以可以肯定“依仁山”的规模不会超过江东“宝山”。从现存遗址判断,“依仁山”方圆约一百五六十米左右,据此可以判断山高约五六十米左右。“依仁山”存世约三百多年。清孙锡鬯《文昌阁记》称“读邱集《依仁山记略》,其楼台亭馆极一时之盛,盖三百有余年矣”。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编写的《宝山县志》,距“依仁山”筑成已经三百五十二年了。而县志也未提到“依仁山”的湮没,据此可以比较肯定地说“依仁山”存世有三百五十多年。“依仁山”虽然没有逃过湮没的命运,但显然比“宝山”幸运。“宝山”为海潮所卷,荡然无存,而“依仁山”的土墩遗迹存留至今。

“依仁山”位于当年的殷行镇东。殷行镇,又名殷家行,名称来自明朝人殷清。殷清,讳德,字西溪,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正德年(公元一五零六年到一五二一年)弃官返里从商。他看好虬江这一片土地,在此开店形成集镇,被称为殷行镇。殷清的判断和眼光要比现在的开发商早了四百多年!

    殷行镇在“江湾机场”东北(今江湾新城的东北端)。袁长河贯镇而过,殷行镇最兴盛时街长三里,周边有二十多个村落和七个庙宇。今军工路上港九区南的陈家宅即位于殷行镇的袁长河北。民国二十八年(公元一九三九年)日军为扩大侵华,圈地七千亩造江湾机场,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名镇殷行彻底毁于日军之手。

    现在,随着江湾新城的开发,隆隆的卡车和推土机已经开到了“依仁山”遗址,这些有着四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土墩将很快荡然无存了。去实地勘踏,拍照、留文以志“依仁山”。

二零零八年四月二十六日稿五月校

    附:明代邱集《依仁山记略》、清代孙锡鬯《文昌阁记略》:

依仁山记略

明朝邱集

依仁山者,殷氏之家山也。

殷之先,西溪清。尝试吏官上林苑监录事,朝中若顾文康、吴文端诸公皆敬之。然秩卑地散,不获施惠,谢政归田。慕范少伯治生之术,克广先业,亲与贤之,贫者咸施之。

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岁祲,首应公家劝分之令,出粟六千石表厥宅里。又怜闾左滨于沟壑,欲账恤之而耻近名,乃开其庾,号于众曰:有能负土舍后者,以粟易之。民依其仁,如蚁附羶,至麦秋则俨乎其成山矣。

乙酉(公元1525年)又祲,复应劝出粟如初。而大用人力,辇石、种树、缮餙栋宇,先后费数千金,始竟其役,全活不可胜计。

子中书公甫,字海涯,敬承先志,勒平泉之戒于山中。冢孙儒士君邦度,字可贞,益修祖父之绩。

辛酉(公元1561年)海溢害稼,公阅书云景楼。见父老过前,语往事,相与流涕,曰:复有仁人如西溪翁可依以活凶荒者乎?

明日,公出西溪翁像悬之山堂。父老又过而见之,大喜。归引其子孙来拜之。

遂因乡人之思,奉遗像于山中。

 

文昌阁记略

清朝孙锡鬯

殷行为濒海蕞尔,镇其得名以胜朝殷氏。时同里称殷、毛、陈、李四大姓,而殷氏居首。

读邱集《依仁山记略》,其楼台亭馆极一时之盛,盖三百有余年矣。今之文昌阁即其遗址也,地在镇后不数步。西近袁长河,早潮晚汐,为估舟停泊处。东界村市,为往来要冲。向弄口为四达之衢,直接迎恩桥。又有横塘纵浦映带于前。其北则支家浜拥护于后。而江浦风帆出没于春花秋树中,瞬息异境。其于揭虔妥灵不为无助云。

先是里耆孙顺天等呈请创设善堂,未有定所。同人以阁下附堂为便,自庚寅迄癸巳历四载而工成,其得于众力者居多。

戊己间复拟于耳房左右添设字藏,汲井其应行续举者,姑俟之将来。要之,阁以奉神,堂以便民。神感而民斯应,非徒为游士增一休息之所也。

录自光绪《宝山县志》

二零零六年七月六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学佛随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