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2012-06-13 13:14:48)
标签:

杂谈

第六章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第四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的设计

创设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境 :

1.问题情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 ,使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状态 ,引导学生 ,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过程中,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这种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 ,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又无法解决 ,形成认知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个“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 ,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外部 ,尤其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在设计时 ,可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拟定问题 ,要比较多地关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 ,融生活趣味和知识趣味于一体的问题。

问题情境必须与学生在数学上和文化上的成熟程度和经验相适应。在设计时 ,要让学生去体验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一种情境 ,它是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层次性 ,使对简单情境下的探究会推广到另一个情境 ,或可用多种水平加以处理。问题情境还可以用口头、文字、事物、图画、图像形式以及计算机方法进行模拟。

2.情绪情境

创设情绪情境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自信心。当学生不能解决所提问题时,可 -先设计一些他们当时能解的问题让他们做 ,并在他们取得初步成功时积极鼓励他们 ,这时体验到的喜悦 ,可以激励学生为取得即将到来的胜利喜悦而克服新的困难。当一些学生不想解题 ,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设法激之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某种解题愿望,同时应当给学生一些时间 ,使他下定决心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讲并不太容易的问题时 ,要让他学会败而不馁 ,学会赞赏微小的进展 ,学会开拓思路并积极进取。

3.教室环境

教师应当创设教室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才能,这样的教室环境应该是: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观念 ,为探索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时间;为数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而切忌责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班级学习活动 ,使班级形成一个彼此合作的智力团体。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扮演成顾问、辩论会主席和对话人等的角色 ,而不只是讲授者和权威;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学会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 ,必须设计一些“好问题” ,所谓“好问题”应该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

( 1)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如波利亚所指出的:“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他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力和创造精神。”这里所提出的“探索性”的要求是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的。

例 1: A离学校 10千米, B离 A有 3千米,试问 B离学校几千米?(荷兰)

[ 说明 ]这是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研究所所长德朗治 1993年在上海数学会作报告时介绍的题目之一。这道题的特点在于没有指明 A、 B、学校三者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或一个平面上,或在三维空间上。

题目的样式非常普通,简直像一年级小学生做的问题,但是深入一想,觉得内涵很深。关键在于“数学表现”能力的运用。

1 、若三点在一条直线上,答案是 7或 13。

http://hiphotos.baidu.com/%EF%BF%BD%EF%BF%BD%C9%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33927c56044dac1a574e0024.jpg

2 、若三点在一个平面上,

http://hiphotos.baidu.com/%EF%BF%BD%EF%BF%BD%C9%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aecfa75ac067c2909d820424.jpg

学过平面几何的学生,应该用圆表示 A, B的位置,此时的答案是区间 [7, 13]中任何数字。

学过解析几何的学生,可以画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距离公式来表示。

学过叁数方程、复数的,也可以用叁数方程、复数来表示。

也可用余弦定理来求解

3 、若三点在三维空间,则需要用球面来表示

( 2)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有趣味和魅力。从而,使学生能逐步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美,感到数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而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 3)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多种可能的解答,即开放性。一个好问题常常可以用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在代数解答中、几何解答中、甚至可以在三角函数中寻求到解答。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白通常有许多途径去解剖一只“数学麻雀”,使学生明白解题不仅仅是简单地得到一个答案,而是发现数学的关联和思想。对于问题解决过程来说,用三种方法解答一个问题,比解答三个问题而每个问题只用一种方法更有价值。

http://hiphotos.baidu.com/%EF%BF%BD%EF%BF%BD%C9%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298886dc8feca016cdbf1a24.jpg

所以,不等式成立。

从这道题,我们看到这虽是一道代数题,但我们用几何方法、复数方法却解决的这个问题,而且方法简洁,使我们发现了数学之间的关联,开阔了视野。对于问题解决过程来说,用三种方法解答一个问题,比解答三个问题而每个问题只用一种方法更有价值

( 4)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可以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也就是说,希望给学生的问题能够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成为丰富的数学探索活动的起点,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一个好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满意的解答时就结束,所求的答案可能暗示着可以对原问题的各部分作种种变化。如把问题从二维平面几何的问题变为三维空间的问题;固定一个变量而改变另一个;将问题的特殊情形推广到较一般的情形等。

http://hiphotos.baidu.com/%EF%BF%BD%EF%BF%BD%C9%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343e598397646896bd3e1e24.jpg

事实上( 2)是成立的,且证明方法与相同。

进一步思考,对( 2)式我们发现左边各项的分母具有一种特殊的顺序。在分母不具备这种顺序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

http://hiphotos.baidu.com/%EF%BF%BD%EF%BF%BD%C9%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44bf84372894f3c5a71e1224.jpg

从这道题不难看出,从问题到问题,使问题层层深入,思维不断深化。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将问题的特殊情形推广到较一般的情形,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抽象的思考方法,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 5)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蕴涵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不仅问题本身是有价值,而且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思维模式也同样有价值。它有利于学生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也能为问题解决策略的具体运用提供良好的素材。从而,这就不应是所谓的“偏题”“怪题”。目的是希望这些问题能够把学生引向真正的、诚实的、有价值的数学。

例 4:新学校恰有 1000把锁和 1000名学生。开学那天,学生们在教学大楼外集合,并一致同意下述计划:第一名学生进入学校后打开所有的锁。然后,第二名学生进入学校并且锁上编号为偶数的锁,第三名学生改变所有编号为 3的倍数的锁的状态(即把锁着的打开,把开着的锁上),然后第四名学生又改变所有编号为 4的倍数的锁的状态,如此下去。直到 1000学生都进入学校,并且改变了相应的锁的状态为止,试问哪些锁最后还开着?

讨论:试图就 1000把锁来进行试验,看来是无结果的,因而让我们分析 10把锁和 10名学生的情形,并且尝试一下能否找到一个模式。

http://hiphotos.baidu.com/%EF%BF%BD%EF%BF%BD%C9%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5e9f9dd1e271307a960a1624.jpg

我们看到编号为 1, 4, 9的锁仍日然开着,而其余的全锁上了。于是我们得出,当 1000名学生都进入学校以后,只有编号为完全平方数的那些锁仍然开着。

锁的“改变”一次对应着它的编号的一个因子,要使锁仍然开着需要奇数次“改变”。什么样的数有奇数个因子呢?只有完全平方数。

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思维模式“特殊到一般”,有利于学生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 6)问题的表述应当简单易懂,容易接近。即问题解决入口处不需要多少形式的背景、特殊的知识和方法,教师用不着去提供很多的背景信息,学生也不会被复杂的背景所限制。这就如同希尔伯特所指出的:“这里对数学理论所坚持的清晰性和易懂性,我想更应以之作为一个堪称完美的数学问题的要求。”

当然,上面所列举的各个标准并不可能在每一个问题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事实上,所谓问题的“好”与“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去挖掘“好”的问题,奉献给学生。比如以下的问题:

问题 1:同室四人各写一张贺年卡,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一张别人送的贺年卡,求四张贺年卡不同的分配方式。

容易看出本题具有以下特点:

( 1)是一个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 2)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可用分类方法解。设四人 A、 B、 C、 D的贺年卡分别为 a、 b、 c、 d,若 A拿到贺卡 b时,有下面 3种分配方式:

A

B

C

D

b

A

D

c

b

D

A

C

b

C

A

D

同样, A拿贺卡 c或 d时也各有 3种分配方式,因此共有 3+3+3=9种分配方式。

本题也可用分步方法解:四人中有 1人先拿别人的贺卡,不妨设是 A的贺卡,有 http://hiphotos.baidu.com/%EF%BF%BD%EF%BF%BD%C9%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9f88fc3f5ba14a899e3d6224.jpg=9种分配方式。

( 3)问题的情境新颖,无法直接套用公式、法则,需要对分类或分步的思想方法,以及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等基本概念掌握的比较好才能加以解决。

( 4)该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广为:将编号为 1, 2, 3,…, n的 n个元素( n≥ 2),放在编号为 1, 2, 3,…, n的 n个格子内,编号为 k的元素不能放在 k号格内的方法一共有多少种?

问题 2 把奇数 1, 3, 5,……, 2n+1,……排成五列,具体排法如图 8— 5则 1985在 列。(美国第 36届数学竞赛题)

http://hiphotos.baidu.com/%EF%BF%BD%EF%BF%BD%C9%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884e0ec5b2538992d0006024.jpg

分析 :由于 1985=2× 992+1可知, 1985是第 993个奇数,每行排 4个奇数,而 993=4× 248+1,因此 1985位于第 249行第一个数。容易观察出奇数行,偶数行的排列方式相同, 249是奇数,奇数行的第一个数在第二列,所以 1985在Ⅱ列。

该问题所设计的奇数排列方式有独到之处,对解答者数学知识的要求不高,但必须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学生活动的设计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整堂课中,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什么时候技学生讨论、交流信息,怎样组织讨论和交流等 ,教师在设计时都要做精心的安排。

1、活动的顺序

学生活动通常可以这样进行安排 :

( 1)理解问题,可由学生自己读题和理解 ,也可以师生一起观察和磋商。

( 2)寻找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 3)讨论和个体探究 ,可先个体探究后讨论 ,也可先讨论后个体探究 ,也可以个体

探究和讨论一起进行 .

( 4)交流结果和心得。

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听、看、读、思考、动笔、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方式进行。

2、教学形式的选择

问题解决教学主要通过个体探究和群体交流两种活动来进行。与此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全班、个人和小组三种。

(1)全班的教学形式。上课时 ,教师在同一时间虽可以和全班所有学生进行交流,给他们讲述、解释、演示。组织他们讨论。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必须能创造出最理想的条件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精神 ,正确地形成他们的个性,必须能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热烈的气氛 ,阻止心理障碍的出现 ,控制全班学生的社会心理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教师的个性特征。

(2)个别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给每个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去探究。在个别指导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克服因难 ,比如给他们出点主意 ,提点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补充点练习 (给困难学生补充些基础练习 ,给优秀学生补充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 ,重点要放在促进学生自学 ,培养独立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方面。

(3)小组的教学形式。把一个班暂时分为若干个小组 ,把不同程度的学生搭配开来。上课时 ,教师不包办代替 ,课题结出后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而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气氛是民主的 ,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协作 ,为共同完成老师给出的课题而努力 ,有的也称之为“协同性学习”。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可引导学生做到 :

①提出问题和疑问。

②作出猜想并求解。

③对别人和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

④使用各种手段进行推理 ,找出关联 ,解决问题并交换看法。

⑤用数学事实和论证判断正确性。

四、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 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

设计者:华东师大一附中 吴传发

教学目标

( 1)获得“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直接经验。

( 2)知道“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意义。

( 3)初步掌握“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应用。

教学难点

( 1)把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 2)对“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 学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形式和媒体

(一)“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意义

1 .提出问题

游戏 1:由 10人排成一列,自 1到 10报数,报偶数的出列;出列的人再重新报数,报偶数的出例。这样继续下去,问最后出列的人在第一次报数时是几?

2 .学生游戏

3 .分析探究

如果 20人排成一列呢?

如果 100人排成一列呢?

从 1-10和 1-20找出规律用到 1-100中去。

4 .总结规律

含 2的因子越多的数出列越迟。

概括“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意义:在解决比较大的问题时,往往先从小的问题入手,找出规律,然后将这些规律暖和到大的问题中去。

(二)“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应用。

1 .提出问题

游戏 2:从围棋罐中任取 24

只棋子(其中黑子、白子的个数不

定),然后以任意的次序摆成一个圆

圈。现规定:在同色的两子中间放

入一个黑子,在异色的两子中间放

入一个白子,然后将原来 24只子取

出,新放入的棋子围成新的圆圈,

这样算一次调整。如果照此继续下 去,那么 _____。

2 .学生操作

如何思考这个问题?能不能用刚刚学过的思考方法解决?

重温前面“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意义。

先用 21、 22只子试试看。

3 .归纳猜想

归纳、猜想:最后得到的一圈必是全部黑子。

4 .探索证明

先探究 22只子证明方法,然后把这个方法用到 24只子的问题上。

设计下列问题进行引导:

( 1)在游戏 2中,哪些话对于证明是重要的?

( 2)游戏中的规定与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很相似。

( 3)假设什么颜色的子为正数,什么颜色的子为负数?

( 4)应该假设怎样的正数、怎样的负数?使问题简便。

( 5)第一次, 4只子所代表的 4个数应该如何摆放?

如可寻求一种表示方法,使它能表示所有情况呢?即它既能表示 +1,又能表示 -1。

( 6)这种表示,与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有关。

经过论得到共识:用字母表示。

( 7)第二次摆放的新的一圈的数要进行怎样的运算?

( 8)所得到的新的数是什么?

学生继续运算。

( 9)第四次容易得到:说明 4个数都是 a1a2a3a4,它说明什么?

学生容易得到:说明 4个数都是 +1或都是 -1。如果都是 +1,问题就解决了;如果都是 -1,就再调整一次。

( 10)如何把 22只子的证明方法用到 24只子的证明中?

(三)作业:

( 1)用 22只子的证明方法完成游戏 2中的证明。

( 2)如果游戏 2中将 24推广以 2k(k∈n),你能证明吗?

( 3)你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可用“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吗?请写出解决过程。

操作媒体,显示“游戏 1”。

指导学生游戏。

提问。

操作媒体显示问题。

引导学探究。

提问。

讲解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

操作媒体,显示“游戏 2”,并读题。

提问、指导。

概述前面“游戏 1”和“意义”,引导学生类比。

巡视、指导。

和学生一起归纳和猜想。

启发、引导重温“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意义。

提问。

提问。

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

提问并引导学生回到原来游戏中的条件:任取棋子(黑、白个数不定)以任意次序摆成一圈。

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

提问。

巡视、指导、提问。

作为学生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学生在讲台前进行游戏。

先独立思考,后讨论,最后概括。

讨论、回答。

听讲、议论、归纳。

边听边思考。

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把棋子摆成圆圈,按游戏要求进行调整。类比、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

归纳和猜想。

思考、讨论、探究。

讨论、回答。

联想、回答。

讨论、回答。

联想、讨论、交流。

动笔、探究。

联想、讨论。

运算、回答。

讨论回答。

运算。

讨论、回答。

记录。

电脑显示“游戏 1”。

电脑显示:把 1-20写成一列数来表示游戏过程,发现规律。

小组活动。

电脑显示“由小到大的思考方法”的意义。

电脑显示“游戏 2”。小组活动。

电脑显示“游戏 1”的过程。

电脑显示 21 22只子的游戏过程。

电脑显示猜测。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

电脑显示游戏中的规定。

电脑显示:

黑黑得黑

白白得黑

黑白得白

假设黑子为正数,白子为负数。

电脑显示:

假设黑子为 +1,白子为 -1。

个别活动。

在师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电脑显示:第一次摆放的数组: a1、 a2、 a3、 a4,它们都表示 +1或 -1。

电脑显示学生的回答:乘法运算。

小组活动。

电脑显示运算过程。小组活动。

[ 评析 ]

这是一堂别出心裁的好课。 吴老师设计的棋子游戏蕴涵了深刻的数学道理。通常,我们从游戏中得到启发,可以解出一道数学题,增加兴趣。这是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活动模式。本教案不同,将同色棋子嵌入黑子和“负负得正”作联想,已属于数学概念数学法则等整体数学范畴的游戏,确实别开生面。它的教育价值,某种意义上会比问题解决式的活动更有教育意义。这样的活动课,一学期做一二次,所有时间不多,对学生思维培养大有益处。即使对那些“全面追求升学率”者,学生的数学思维一旦被激活,考试的成功不也在期待之中吗?(评析引自《数学素质教育教案精编》张奠宙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