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胡琴师王铁本和他的书《张韵琴声—我的恩师何顺信》

标签:
王铁本黄县何顺信宋体张君秋杂谈 |
分类: 纪念 |
王铁本,1940年出生于山东黄县,2011年12月30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王铁本先生的离世,实为京剧界的一大损失。
1959年,王铁本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由于酷爱京胡,同年经张景照引荐,认识了当时为张君秋操琴的京胡大师何顺信。那时王铁本对京胡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满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对何顺信大师无比崇拜执着追求,他作了一个令父母想不到的决定:放弃学业,拜何顺信为师,专攻京剧和京胡。
1960年王铁本拜师后,很快办了退学手续,每天在师傅家里学琴学唱,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和京胡的记戏和练功当中。为了使他得到锻炼,何顺信先生白天在家给王铁本说戏,晚上只要有演出,就带着他同去。王铁本那时20岁,且聪明好学,悟性强,再加上练功刻苦,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成为了一名专业琴师。1961年底,王铁本就开始随张春秋的弟子庞盈侠一起,给京剧团乐队说张派名剧《望江亭》、《状元媒》的音乐和伴奏。
1962年2月,王铁本正式进入了北京京剧团乐队。4月份,又调到北京实验京剧团,为张君秋的女儿张学敏和儿子张学海操琴。1969年,王铁本回到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担任谭元寿、马长礼、洪雪飞、万一英、耿其昌、刘秀荣等主演的《沙家浜》、《节振国》、《平原作战》等现代戏的琴师。1978年又为李玉英、马永安、王文祉、贯镇山等人伴奏,并为十余出新编剧目设计唱腔和音乐。
200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京胡演奏家何顺信先生荣获“最杰出亚洲艺术家、音乐成就奖”的座谈会上,受主办方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和原北京戏曲学校校长、著名京剧艺术家孙毓敏的提议并委托,由王铁本撰写一本何顺信的传记书籍。那年他已经67岁了,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提笔写书。王铁本先生用自己拉京胡的手,包含对恩师的深厚感恩之情,耗时一年时间,带病完成了书稿。书中对何顺信先生的京剧艺术人生做了精辟的总结,业内人士看过书稿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http://s14/middle/69f260bbhbac50c77556d&690《张韵琴声》一书记录了何派伴奏艺术创始人何顺信勤奋敬业直至攀登到成功巅峰的一生。何顺信5岁登台,7岁学习京胡演奏。何顺信与张君秋是姨表兄弟,他在1941年18岁时开始为张君秋拉二胡,翌年正式为张君秋操琴。兄弟二人一唱一奏,珠联璧合,天衣无缝,观众听来无不如痴如醉,当时轰动了整个京剧界。何顺信与张君秋亲密合作长达五十年,多年来在与张君秋的合作中,他在传统拖腔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的垫头,并运用短快节奏的双弓、连弓、快弓、马蹄弓、转弓等伴奏技巧,为张派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韵琴声——我的恩师何顺信》一书可读性强,书中介绍了许多何顺信的京胡演奏技巧,书后还附加一张CD碟,内有张君秋和何顺信的8个精彩唱段和伴奏。这本书的出版,受到了京剧界、京胡专业人士和广大业余爱好者的青睐,在对张派演唱艺术和对何顺信操琴艺术的研究方面有极高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在清明到来之际,特书此文悼念王铁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