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山水画
(2011-11-08 18:43:21)
标签:
转载 |
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山水画
在群星璀灿的中国美术星空中,汉代画像砖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它以其雄浑的气魄、飞扬的线条,为我们展现了绚丽多彩的、生动的汉代风情画卷,更为后世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了一个适合国人审美意识的绘画基调。
画像砖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绘刻结合、绘雕结合的综合艺术,它以砖为纸,以刀为笔,以生活为题,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据史载,晋之前我国尚无独立的山水画。所谓山水,只是人物画的背景陪衬。汉代画像砖中山水画场景的描写并不多,但足以在中国的山水画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收获·弋射》画像砖出土于成都羊子山一号墓,此图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约三分之二的位置为“弋射”。弋射,是古代用丝绳系在短箭上,用以射猎,待射中后,猎人在原地拉系在箭头上的丝绳,便可将猎物拿到手。班固《西京赋》:“鸟惊触丝,兽骇直锋”。《论语·述而篇》:“弋不射宿”。也就是说,用“弋”射猎的目标是天上的飞禽。《后汉书卷五十九
上半部,在一大大的荷塘里,荷花盛开,荷叶摇曳,莲篷含露,野鸭戏水,鱼儿摆尾,一派生机!岸边的浓荫下,闲散地坐着两人,他们身旁放着弋射的工具,两人都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东去的大雁,正满弓欲射,远处一只被射中的大雁倒栽着落了下来,一时间惊鸿纷飞……
下部,一片成熟的稻田,六个农夫正挥汉如雨地在田间劳作。前两人手持长镰在刈禾扦,这种镰,是汉代钹镰的一种,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农具。后三人俯身在割禾穗,用的是手镰,古代称为“铚”。《说文》“铚,获木短镰也;铚铚,断禾穗声也。”一人肩挑禾穗手提一篮,似乎是来田间送饭之后顺便带些选好的谷种回去。
另一幅《采莲图》画像砖,可以说是一幅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有着山水画基本内涵的作品。
两汉时期,成都附近种莲成风。新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采莲图》正是这种生活场面的体现:一池春水,荷叶田田,莲蓬因莲子成熟而低垂,水鸭肥鱼游曳,两只小船穿梭于荷叶莲花之中,一男一女分坐在两只小木船上,那采莲女在小船上边歌边舞,长袖飘飘。这正好应证了汉乐府《相和曲》所描绘的男女采莲游戏的生活情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说明汉时这一农事活动的普遍性和娱乐性。采莲,是集娱乐生产和消遣于一体的活动,划着小木船在飘着清香的荷叶莲花中,悠悠荡荡,是怎样一番闲情逸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图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这一情景。
四川德阳出土的《采莲》画像砖,山山水水的画面更加富,广阔的水塘,远处丘陵起伏,鹜鸟飞翔,树下有弋射者。水塘里野鸭浮泳,莲叶挺立,采莲者泛舟往来于水塘里......
成都羊子山出土的《盐井》画像砖,向我们描述了崇山峻岭中的故事:在层峦重叠、树木茂密的深山里,成群的鸟儿在林中歌唱。远山,猎豹以迅猛的速度追逐着它的猎物,受
惊的鹿獐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张望,勇敢的猎人张弓远射,近处,一个高高的井架矗立着,井中有高架,架上安有辘轳,其上系着长长的绳索,架分两层,每层站两人,正用力向上拉着盛满盐水的桶并将盐水注入右侧盆中,然后经规筒流入煮盐的缸里,然后放入盐锅内煮。灶上有五口盐锅,灶门前有一人摇扇助火,灶堂里火焰熊熊,灶后有通气的烟囱。山麓上有二人背着盐包向外运输着煮好的盐。汉代制盐业颇为发达,蜀中井盐闻名全国。两汉时,西南地区井盐生产十分发达,盐井很多,如广都县(今双流县)“凡有小井数十所及溪田之饶”;汉安县(今内江市)“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等等。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桔柚之园”《华阳国志.蜀志》:“家有盐铜之利,户有山川之林”......制盐,是蜀中三大主要产业之一。
这些带有简易山水画性质的作品,反映了汉代人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重神韵、尚意境是中国画创作的核心。追求神似、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是画家毕生的追求,并视为作画的最高境界。汉代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随意挥洒,大胆描绘,以自然为本,以心为本的创作方式,正是对这画理的诠释.《弋射·收获》画像砖中的两株树,树干笔直,树枝如扇形般向左右伸展,树叶粗略地染了几笔,表现出了树的壮大和枝繁叶茂,与树下张弓欲射的两人相互映衬; 在造型的比例上,鱼比鸟大得多,鱼肥显示出了丰收的气氛。池塘中虽无水波的刻划,但从池中鱼儿的悠闲、水鸭的戏水和盛开的荷花中,我们能体会到水的存在,这也正和日后的中国画中的不画水而碧波荡漾,不着风而树枝招展,同出一辙。在德阳出土地的《采莲》画像砖中,强调的是鸟、是莲、是正在进行弋射活动的人。山和水是故事的背景和陪衬。这是人物、花鸟、山水混合的年代。以大波浪的形式描绘出远处山峦起伏的轮廓,无皴无擦,只用粗线条染出几笔.硕大的鸟儿站在比它小许多的树上鸣唱,树下的弋射者比山大比树大,池塘中的荷叶与人一般大......这与顾恺之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说法几乎一致。这些神来之笔,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汉代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
画像砖(石)艺术将绘画与雕塑集于一身,结构严谨,构图独立而完整,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都具备了绘画的特征。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所有的画面安排服从于审美心态,尤其是在表达主观意象和自然精神等方面,更自由、更有表现力。众多的形象、复杂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上,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可读性更强。正由于散点透视的宽容性的灵活性,给中国画的取材和布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代石刻画像艺术把古代已形成的各种透视法集于作品的构图中,充分显示出汉画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自由创作的精神。所以说,汉画中运用的透视法是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的成形,并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盐井》画像砖中远处的座座高山,簇簇树林,山林里奔跑的动物,近处在井架上忙碌的工人, 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非常仔细;《弋射·收获》砖中的池塘无边无际,空中飞翔的大雁和水中的鱼儿连成一片,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图中所有的山石均用平涂的方式表现,用笔简练、粗犷,这正是日后山水画的技法之一。利用池塘巧妙地将画面分为上下两层,分别描述了弋射、收获这两个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的生产生活场面,从多侧面描绘了汉代人的生活场景......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可以说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一幅好画其线条必须优美、轻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汉代画像砖使这种具有鲜明民族审美特征的绘画传统得以确立并发扬光大。线条在汉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单线勾勒是主要的表现手法:那惊飞的大雁,奔跑的小鹿;岸上射手用力满弓的姿态、稻农持镰刈谷弯腰割穗,高低起伏的韵律;岸边的大树,水中的游鱼,随风摇曳的荷花,动感十足。表现这种强烈动感的,便是这流畅而肯定、潇洒而飞扬的线条!它起起落落,或
隐或现,或粗犷有力,或纤细飘逸,虽落笔寥寥,却勾画得体,准确地捕捉了被刻划者的神形,俭朴率真、引人入胜,如行云流水、似轻歌曼舞。正是这种线条,将汉代人浪漫而洒脱,雄强而昂扬的个性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代美术造型能力虽不很高,却能表现丰富的内容。汉代绘画在表现动态方面,如人的舞蹈、云气的动荡和动物的奔驰等,也极大限度地发挥了绘画艺术的特点。山东一部分画
像石(如两城山、沂南等),南阳和四川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以各种造型因素的方向感和运动感,表现正在运动中的事物,及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都获得了造型美术中罕见的成就。这就不只是归功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并且说明他们对线、形、空间等的理解并能巧妙的加以运用。"收使用众景,发之图素"、"咫尺之图,写千百里之景",中国画就是要在小小的画面上反映出极其广阔辽远的景物,让读者在其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