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刚才我已经说了很多了。主要让在座的三位教授、企业家、投资家来阐述这个话题。先自我介绍一下吧,自我介绍外加上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周长辉:各位EDP的学员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认识大家,这是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希望从你们那里获得一些反馈。我是战略系的老师,在光华工作八年,今年是第八年。对战略和商业模式是略知一二而已,今天非常高兴能有吴主编、陈老师和其他几位业界资深的人士来一起分享和讨论,这也是我的学习机会。谢谢!
http://s10/middle/69f1b2e4g9302e0138d39&690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周长辉教授
邱立平:我介绍一下自己,首先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讨论,我们是一个美元的基金。我们在2002年创立的,到现在我们投了13家企业五家在美国上市,纳斯达克和纽交所都有,商业模式和战略模式话题原来我也听到很多,刚才您的话题我讲一下我的想法抛砖引玉吧。刚才吴主编和陈老师讲的都非常好,我的理解更多是在探讨什么是最佳的商业模式,举了很多例子,还有中间的好处和坏处。我想做一个补充,因为我从90年代中期在美林做中国的投资,我们很多的企业都看过,当时什么状况,后来十几年以后什么状况,当初包括我们投的企业模式的转变,哪些董事会我投的票反对或者赞同,过了几年以后结果怎么样,我们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我个人觉得,追求最佳的模式是每个企业家每天的工作。我估计每个人睡觉的时候脑子里做梦都会想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你的生命线。但是我觉得一个商业模式所谓的最佳不最佳,它是有一定的时间性。另外跟企业本身的团队非常有关系,跟环境也非常有关系。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所有的模式都是可以被另外一家拷贝的。从企业家的角度,我们要去想最好的模式,但是也并不是说要把最好的拿过来用,要长期结合自己的情况。
http://s3/middle/69f1b2e4g9302e7f8bb92&690
麦顿投资共同创始人邱立平
另外我自己的体会,这些年下来往往大家都认同的一个所谓的最佳模式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过了去执行这个模式的最佳时候。或者是没有机会了,或者是这个模式也已经过时了,还有一点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讲,要做一个模式的转变,我觉得这个词用的非常好,叫转变,或者叫创新的话,其实是很大的事情,是不容易下决心的一个事情。我们也看到,像我们投的公司里面,也有我们投完之后他做了一个调整,比如说我们有家公司投完之后,他把销售的体系从全部的代理制变成代理和直销结合的模式。后来发现花了很多钱之后,两年下来没有效果,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失败的情况,我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企业家真的要变的话,你要有这个勇气,但是真的下决心的时候还是要小心,因为几千人、上万人的小命攥在里面,实际会变的有不成功的时候。刚才吴主编和陈老师讲的都是美好的结果,都是成功的案例。但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间看到很多很多的都是失败的案例,实际上一个将军下面是很多的尸体,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话还是要谨慎,要大胆的去想,要吸收新的东西,要有创新的意识。但是不要太迷信,比如马云的模式大家不可能模仿的。
我再讲一下我们投的两家公司,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情况,大家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理解。第一个是分众传媒,大家都知道它的成功,我们2003年12月底我们拿到这个案例,当时他刚刚签了几千家的楼,他刚开始还没有什么收入,他去找广告商的时候他说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当时没有什么收入。我们当时投的时候这个模式并不被大家所看出好的,我们大概是花了四个月时间从接手它,最后钱到他们帐上,其实到了2004年的4月份,可以看到我们其中有四个月时间。大家都讲他的成功,当时我们有两个最大的困惑。第一个是它的广告播下来,这个效果怎么样。这一点是不清楚的,我们去跟4A公司谈,他们说这个没听过。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它的成本是固定的,我给你签完楼以后,这钱慢慢的付。这两件事是挺困惑我们的,我们是几家,顶辉、麦顿还有KBCB,当初我们做了很长时间,当时他说要提价,我们等到他一季度报表出来以后我们钱才给他。当初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我投完之后我开另外一家公司董事会,就在航天桥那边的玉惠大厦,正好电梯公司就有他的电视,我说这个是我投的。当时有人跟我说这个公司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你为什么投这个公司。我想说有好的模式出来的时候往往不被人看好的,往往有很大的风险,到后来2007年以后,我们投了分众以后很多媒体都找我们,后来我们都否决了,没有投。后来我们2007年投了一个华视传媒,在公共汽车和地铁里面播的电视,为什么投它的?华视上面有内容的,在新的模式出来的时候,其实企业家有非常大的勇气,是不被看好的,等到它被看好的时候N个模式都有。从A到Z各种都有,不会少一个。但那个时候已经变成没有什么太大的希望了。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我讲我们2006年投的太阳能的情况,江苏常州天合光能,我们投太阳能的时候,当时无锡尚德是被大家看好的模式,太阳能制作有几个途径,一个做多晶硅材料,另外多晶硅材料拿过来以后切成片然后印成电路,再做成组件,有四道工序,无锡尚德做第一道工序,当时所有投资人,华尔街认为这个是最有价值的,其它没有价值的。我们投常州天合的时候,它没有别的东西,我们分析下来以后,其实这个东西是一个产品不同的工序而已,当工序用的技术不一样,我们相当于四个车间,你为什么要某一个车间认为它好于别的车间呢,所以我们当时决定还是要找一个不同的商业模式的企业,因为我当时认为美国也就是两到三家,或者三到四家太阳能企业可以上市没想到后来有十来家,我们找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2006年底在纽交所主板上市一直到2008年我们叫垂直一体化的模式。除了第一个工序不做以外其它模式都做,这个模式什么时候被认同呢?2009年,2009年到今天,天合认为华尔街太阳能企业里面最有家的企业。获得大众的认同其实经历了五年的时间,三年是孤独的。为什么又得到认同呢?因为当初的情况,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成本是最优先的,而这个模式恰恰的好处是成本优势。
所以还是讲我刚才的例子,你在做的时候是需要勇气的,你要采取跟别人不同的模式,你企业家需要能够忍受孤独的勇气。我先讲这些,谢谢!
吴伯凡:很好。到底是做投资的人,真金白银的人就看东西不一样,因为他要认可一个商业模式的话,不是像我们做媒体的说一说而已,他是要掏银子出来的,所以他会看的非常的仔细。刚才邱先生讲的,我的理解第一个商业模式它是一个有时间性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没有恒定万古不变的商业模式,今天很好的东西明天就会差了,或者说昨天不看好的东西,今天说不定又时来运转,风水轮流转,商业模式可能也有风水。第二个往往是最优的,大家都认为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大家都达成了共识的商业模式,往往是最没有价值的,原因是什么呢?用《道德经》的一句话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天下都知道是好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一定要变换,比如学习雷锋或者干什么,都知道这个东西好的时候一定会变坏。查尔斯还有一句话,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样的,往往当你真正明白你走哪条路的时候,这条路已经对你是封闭了还有后面的,我觉得都非常有意思,商业模式决定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我们说他就是可以谁的学历最高,谁就最有钱。美国有一句经常骂人的,噎别人的话,据说经济学家和商学院教授的,“既然你如此聪明,为什么你又发不了财,你为什么不比你的学生更有钱”,当然这句话有点恶俗了,我们说的意思就是,做生意不仅仅是智力的问题,需要财力,就是“才学胆识”,有的人学的东西很厉害,但是没有才,有的人才和学都可以,没有胆,还有没有识,没有洞察里,没有敏感,没有该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这种能力,这都是深化我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非常有好处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