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字解概念——对结构化教学的内涵解读及实践

(2018-02-26 01:33:09)
标签:

教育

分类: 中国教育

字解概念——对结构化教学的内涵解读及实践

宁一

面对一个概念,我总是会习惯性地从语词的最小单元出发,探究其最本来、最初始的意义,从而去领略其蕴含的丰富含义。

首先来看“结”这个字,http://s14/small/001WhuEIzy7isChxZdH8d&690,从写法可以看出表意最突出的左边其实是用条状或线状的物品编织在一起,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字体本身的外在形象充分体现了一种严密的线性关系,是一元思维的直观体现。

      与“结”这个语素相组合的词语有很多,例如:终结、总结、团结、了结、结论、结果、结束等双音节词,可以看出这个词素本身包含了归纳法这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也提醒我们“结”更多的是在呈现一种成果。

    比如学生在一节语文课堂上接收到细碎又繁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归纳法按照一定逻辑关系有序又密切组合排列在一起,让点状的碎片化知识线性化,让松散、无序、凌乱的信息清晰化,学生最终会以一种更简单明了又规律的方式得以巩固和记忆,即使遗忘后回顾起来也会更轻松唤醒曾经的记忆。

    学习《张衡传》时,出现了很多与古代官职相关的词语,比如察、征、辟、致仕等,在文中结合课文语段进行了具体解读后,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之前文言文中零散出现的其他相关词语——谪、出、左迁、擢、拜、封、乞骸骨、放、贬、除……

几十个词语摆在学生眼前,显得庞杂缭乱,难以消化。当采用归纳法进行梳理,按照规律以一种合理顺序排列在一起,一下子显得清晰明了直观易记。如图一所示——

http://s13/small/001WhuEIzy7isCjCzWQ0c&690

     采用以上图形将碎片化知识规整梳理后呈现出来,效果大不一样。这张图片只是一张母片,接下来还有五张子图片。这种归纳整理是在对资料占有、理解消化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图片,但其实在文字背后又可以引出更多子信息子知识。

 

“构”这个字, 繁体字从木,从u),冓亦声。意为碰头指木材、木条联合起来表示木条的头部相互衔接本义是供人居住的建筑物或架木造屋。

借着这个字的基本意义可以看出材料之间紧密连接的逻辑关系,而且相比较“结”的线性关系而言,此处更充分体现了一种二元平面思维甚至是三维或多维立体思维的特点。这个字也提醒我们应该具有一种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思维意识。

与“构”这个语素相结合的词语有:构建、构架、构思、构想、构图等常用双音节词,可以看出,无论是实物的组织还是抽象的设计都更注重立体呈现,更注重多维度出发,更注重深度、广度和高度的挖掘和呈现,更直观的体现出一种框架图像。

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拿到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全五册时,看到的不应该是一篇篇孤立的课文,而是五册课本共性的模块结构和个性的具体内容学习,这时就需要老师自身既要有宏观意识又要具备微观意识。

这五册书的体例从横向来看都是按照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来安排的。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和新意,但是纵向来看又可以发现五册的阅读欣赏是按照文言文、现代文的类别来进行基本区分,而文言文又按照年代来排列,现代文则依据文体来安排。

同样是表达交流模块,第一册是记叙文训练,第二册则转向议论文。老师在备课之前就要有整体意识、大局意识,能从纵向和横向来个侧面出发找到编者排列的意图和规律,在备课中才能有长远眼光和整体规划及三年语文教学计划的任务切分。对于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这没有太大问题,对新老师来说就要好好研究语文教材的安排规律,才会有整体驾驭教材的可能性。

最后我们来看看“化”字,http://s12/mw690/001WhuEIzy7isClIIRReb&690无论甲骨文金文或篆字的写法,都由两个方向相反的人组合而成,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但“化”和“变”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改变,前者更强调内在改变,后者指的是外在变化。

   其实从“化”的偏旁组合上更能体现出这个字所代表的一种动态的平衡。看似矛盾、对立甚至互不相容的两个人、两种观点、不同看法、不同主张或两种事物,带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心灵,像老子所提倡的那样,“挫其锐,解其纷,”最终达到“和其光,同其尘”的优美、和谐、平衡的状态。

        语文课堂上那些不一样的观点,看似对立的主张,纷纷扰扰的知识点,多侧面呈现出的丰富信息,都可以带着立体的、多元的思维意识通过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最终达到大一同状态。而这种思维方式或者这种思维结果的呈现也恰好体现了当下高考语文考查以及平时语文核心素养训练中的一种高级能力——那就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多元思维的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完全吻合了老子所主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以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的二元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的思想。

 

    与“化”这个语素组合的双音节词语,例如:感化、教化、美化、净化、绿化、融化、退化、造化、演化、转化等可以看出,“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改变,是事物性质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能坚持以线性的一元思维、平面的二元思维甚至立体的多元思维来学习、记忆、梳理课堂所学及探究事物的原理时,不知不觉中已经提升了自己的学习品质,掌握了学习的根本武器,强大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具备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多样方法,整个人的生命状态完全不一样了,人的性质、本质、品质改变了,这就是学习中处处“结构”带来的“化”的显现和结果。

    这种结果也恰好体现了上游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学习的最终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和应试,更是为了培养出生命丰盈、精神丰盛、人格丰满、思想丰富的鲜活灵动的个体。

 

      结构化教学的关键字就是化。只有对知识进行了足够消化,才有可能将散乱的、琐屑的、碎片的知识归纳整理成有序、有规律、立体、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一系列更直观更简洁的结构图来;也只有对于课堂知识进行了足够消化,才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具体实践中、在知识迁移中、在大型考试中转化为一种能力进行灵活运用。

 

      结构化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升。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课堂的始终,从老师的备课、授课到学生的听课,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去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分析现象、找到方法、制定策略都离不开思维。

    从语文高考的核心考查任务来看,也越来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17年最新高考语文试卷将第21小题直接换成了思维推理题。这个新题型所昭示出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重头戏还在于60分的作文考查,由以前寓言类、故事类的材料作文到现在对社会热点现象的材料作文变换,就是为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思考的能力。

 

      结构化教学要求老师不仅仅是知识性教师,更要成为研究性教师,授课方式不仅仅是灌输式、输出式,更是研讨式、交流式,结果呈现不仅仅是文字式,更应该是框架式、图像式。师生各自都要具备思考能力,养成思维习惯,最终成为思想者。

      结构化教学的坚持实施和努力实践必然会轻松实现课堂的高效。大道至简,就是指在简洁、简明、简单、简朴的学习过程中切实抓住教育核心和教学规律,实现课堂效能最大化。在结结构化教学的探索实践中愿上游师生们走得更稳更远更具有引领者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