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谴责研究生听院士报告睡觉不公平
(2014-09-17 17:01:06)
标签:
时评(已发表) |
哎呀,大学生听报告睡觉咋就又是新闻,成了热议话题了。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新闻文字加图片,点抓得很准。这一新闻一经传播,立即持续发酵,微博、微信朋友圈内被疯转,评论如潮。网友“信心在”称:“90后的学生们应该懂得最起码的尊重,也许内容枯燥,但以后学生做学术更枯燥,难道都睡去吗?”有的网友更是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甚至教育体制尖锐问题,对睡觉学生加以抨击,因此火辣尖刻。
鄙人以为,这样的批评可能过头了。对于大学生听报告睡觉,不是现在才有,以前也有。就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吧,有一次听一个关于语言修辞的学术报告,主讲人是中国著名的语言修辞学家张志公,那时他也该70多了吧。本以为这样的大师亲临作报告,可容纳1000多人的礼堂肯定座无虚席。可是,情况不是这样的。整个礼堂只坐了六七百人,三分之一的座位还空着。讲座开始不到半小时,前前后后就不断有人离开。到了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时,偌大的礼堂里只剩下二三百人。而张志公先生,还是在主持人的陪伴下,按照讲稿讲完。
那时,好像也不是事,很平常,也没有引起什么“道德”危机之类的话题。
话又说到当前发生的这件事,我以为要比我经历的那次要好得多,毕竟学生们只是睡觉,没有离开会场。虽然对报告可能没有兴趣,但还是在会场里。说到这里,因此就给学生做报告的事谈一点看法。首先是报告内容应该让学生有兴趣。这是很重要的。报告内容不会引起学生关注,不会引起共鸣,学生哪能不睡觉?其次是报告的形式应该有所改变,不能还用传统的或者是单一的形式。因为这不是开大会。相信这样的学术报告,情况要好得多。作为听学术报告,这应该与“尊重”没有多少关系,更上升不到什么道德层面。
总的看法是,不要总谴责学生听报告睡觉,这不公平,应该反思什么样的报告才是学生有兴趣的。
对此,一名学生给院士写了一封信,说明缘由。的确,我们应该听一听学生是怎么说的。
附信:石玉的《睡倒研究生给院士爷爷的一封信》
尊敬的、亲爱的吴良镛院士,
见信好。首先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歉意,当您9月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作《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时,我也是台下众多睡倒的研究生中的一员。确实,在新闻爆出后,我们这6000余名北京新入学的研究生遭到许多人的炮轰,在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必须借助网络发声。
首先“睡”决不代表对您有意见或不尊重。
年过九旬的您依旧坚持站着完成了35分钟的演讲,着实不易。相比之下,新一辈起来的所谓专家学者们,身穿变色衣,他们深谙市场规律,玩转在体制、学术抄袭和个人升值之间,他们知道如何靠“姿态”挣钱。别提站着演讲了,就算是跪着演讲,说的内容连他们自己都不信。我们这批新入学的研究生,最小的也有23岁了,对我们来说,这些专家的“树新风”演讲,早已成了一种无趣又低劣的表演。我们知道自己要遵守的价值观是什么,知道一个公民的底线和立场应该是什么,无需他们再用各式各样的教化来给填充我们的大脑。如果是他们做演讲,即便辅导员以学分威胁要求我到场,我根本来都不来。您的品质,确实是新一代学者缺失的,这是只有老一辈院士才有的风范。
但我们还是在台下睡着了。这不是因为内心对您不尊重,更贴切的说,“睡过去”意味着我们早已对这种大规模的报告失去了兴趣,早已不报有什么心理预期。
我们已经不是刚刚走出高校、带着对大学无限憧憬的大一小孩了,经过大学四年的浸染,一路走到研究生阶段,我们已经深刻理解了中国的“大学”是个什么东西,对此类树新风的教育报告早已失去了太多的期待。我们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树新风教育,走到研究生阶段,面临巨大的就业和年龄压力,我们已经对“务虚”失去兴趣,需要的是“务实”。与集中精力去听什么“净化校园、树新风”的空泛讲话相比,能在专业领域有所精进,或许才是更大的道德。
我觉得,以您的专业水准,给我们讲讲中国美术史,或者西方建筑师,配些图片,我们想睡也睡不着。
把这件事上升到道德高度,针对我们的个人道德大加批判,实属过于敏感,如果互换角色,意识到中国的大学教育多么行政化、多么衙门和官僚化,意识到大学四年中,我们已经吞食了多少志存高远的正能量,人们可能就对我们的“昏睡”能有更多的理解——我们已成年很久,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需要这类空泛的、姿态大于内容的信息,就是这样。评判一个人的道德,不在于平庸年代下,他在一场枯燥的、言辞模糊的演讲上是否睡着,而在于关键时刻,他是否坚守底线,做出符合自己内心价值的选择,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