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
(2013-05-21 17:17:03)
标签:
教育(已发表) |
相信只要做过学生,对扫地并不陌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与之结缘。因为每周要打扫教室卫生,这件事要轮流做,一个也偷不了懒,是必须的。更何况,这是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热爱劳动的美德,可以影响人生。事虽小,意义大。想想,连卫生都打扫不了,还能有什么大作为?哪怕是正二八经工作了,办公室一般还是得自己打扫。
有趣的是这样一项传统,然而却引发了争议。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称, 5月7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发微博,向媒体爆料:学校出“新招”,为节省开支,由学生充当“保洁员”,每日打扫教学楼。无奈之下,不少学生只好自费雇人打扫。该微博引发众网友关注,学校还被网友恶搞,被颁发了一张“最会变相收费”称号单位荣誉证书。看了,真的使人无语难受,不明白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怎么就会演变成一个舆论焦点,成了学生的恶搞对象?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现在的学生不需要打扫卫生了呢?事实并不是这样。报道说,江西环境工程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要求新生每天清晨清扫校园,寒暑假和节假日除外;每周三下午,全校师生对各自寝室和教室进行大扫除。这是学校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种实践,已经坚持了20多年,反响一直不错。今年,学校准备将大扫除的范围扩大到走廊、楼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引发一部分学生的不满,于是网上“吐槽”:“学校解雇保洁员,让学生去打扫卫生,有的学生只好花钱雇人打扫”。而实际上学校并没有解雇保洁员,也没有发生学生雇人打扫校园的事情。应该说,这所学校是一直坚持的,只是扩大了打扫范围。
这事,学校有学校的理,学生有学生的说道,甚至弄得搞笑和娱乐。但就打扫卫生而言,学校的安排没有错,这么多的学生,清扫一个校园,本来不是一个事,只是增加了适当的工作量而已。而学生为什么要“吐槽”呢?可能这只是一个由头,涉及到学校管理问题、工作方法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通常演变成了行政单位,以行政的方式办学和管理学生。这样做很简单,但缺乏信任,学生才会“动不动就告状”,“越来越爱抱怨”。缺乏沟通,学生没有表达看法的机会,事情才会难办。
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在于有大学精神,民主包容、独立自由表达观点。但是,这种精神已经逐渐丧失,学生的思想固定在一个框架里,逆来顺受,规规矩矩,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如果学生爱“告状”、爱“抱怨”,那倒说明还没有萎靡下去。如果学生什么事都忍气吞声,还有什么希望?一名学生如是说:“现在学校各项活动,经常是命令一下,文件一发,一个个通知和指令传达给学生,没有协商,没有对话。很多本应该自愿性质的公益活动,也是这样强行下达,让学生心生反感。”这样就完全背离了大学精神和培养学生的理念,彻头彻尾是一个党政机构了。
如果学生对扫地这种事都斤斤计较,热烈参与讨论和“吐槽”,那说明大学精神还有一点余温,还没有完全丧失殆尽。学校就更应该加以呵护,而不是加以回避和埋怨,堵塞学生提建议的渠道。有学生这样嘲讽自己的学校,说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舞厅,学校一概不缺,惟独缺乏自己的理念。这不是牢骚,是现实。
如何教育学生既扫一屋也扫天下?的确是当下大学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教育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社会需要校正的一个问题。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创新的基础,丧失发展的原动力。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大学管理如此,教育理念的确立和贯彻也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