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崇拜莫言而迷信莫言不是好事
(2013-04-08 15:29:31)
标签:
随笔文化(已发表) |
清明小长假三天,莫言旧居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人。游客中既有单纯去参观沾“文气”的,也不乏“抠墙皮、挖砖块”的。“这墙角的砖头被人挖走了,墙皮被抠掉一块,他们说是带回去,把土撒到家里沾沾‘文气’。”莫言二嫂葛金芳说。( 4月7日《京华时报》)
国人有崇拜的文化传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崇拜的历史。崇拜什么呢?崇拜帝王将相、崇拜神仙、崇拜英雄,崇拜一起可以崇拜的偶像。这已经固化为一种文化定式。由崇拜而迷信,而根深于思想意识里,形成一种向往和精神寄托。但演变为迷信,就是愚昧无知。莫言自获诺奖开始,就迅速在中国掀起热浪,先是崇拜,老家被当成了圣地,接纳了万万千千的朝圣者,直弄得莫言家人苦不堪言。如今,莫言几乎成了“文曲星”的化身,附加了迷信的色彩。
就在这个清明节,莫言旧居人潮涌动,崇拜者大老远跑来,都渴望沾一沾莫言的“文气”。其实,这一符合情理,不然去干什么呢?满足好奇心,也无可厚非。在这个文学萎靡的时代,即使人们渴望能够像莫言一样出人头地,有着更多功利化奢想,对于社会和自己也总比只知道拜金要有益的多。接触文学,对于人格的培养、人性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遗憾的是“朝圣者”行为由崇拜演变为迷信,就不是好事了。莫言的故居,本来就很简陋,低矮的土墙,残破的屋顶,都不起眼。假设莫言不获诺奖,不会有人注意这几间普通房。记得莫言震惊世界文学界时,这几间名不见经传的房子才在一夜之间爆红起来,有想搞开发的,建什么红高粱景观的。尤其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拔光了莫言家的萝卜,让人匪夷所思。现在,没有了萝卜,又连墙角也不放过了。砖土有什么用处呢?说是拿到自己家里撒,会带来运气,说不定后人也出个莫言。这是多么荒唐可笑,愚不可及啊!
搬莫言墙角砖土,以求好运,已经不是一种旅游不文明的问题。而是与迷信有关了。在搬墙角人的眼中,莫言此时不是人,不是简单的崇拜对象,而变成神了。因为只有神才能预示人的未来、命运走向。其实莫言的成长,就是一部个人含辛茹苦的奋斗史,对文学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史和崇拜史。他之所以成为大家,也并不是迷信先贤圣人和世界上的诺奖大家,到人家故居搬块砖弄块土,以求保佑,而是矢志不渝地刻苦创作,关注民生,了解社会。参观莫言故居,掘起的是莫言的精神,与莫言来一次时空对话,而不是寻找迷信,把莫言神化。对于读者和崇拜者,最为恰当的方式就是认真阅读莫言的著作,从中吸取创作营养。这才是崇拜莫言所要行走的正常轨迹。
崇拜莫言,就要摒弃迷信,以常人的心态多读莫言,学习莫言,千万别把砖块土块当做神灵,麻痹自己。莫言故居的砖土是无语的普通的,崇拜者的举动是匪夷所思的,不可取的,不仅与文学不搭界,而且与莫言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