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作家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现实,关注人性。莫言的成功,就是几十年来肩负起了这一责任,矢志不渝,在文学创作之路上始终没有迷失,任凭坎坎坷坷,都走向前方。当然,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自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了解。莫言的作品都源自于他在农村的成长经历和孩童时听来的乡野传说。严格来说就是他的家乡山东高密,是这块土地给予他创作的源泉和营养。从1981年一举成名的《红高粱》开始至今,他的作品都没有离开过乡村。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题材是中国文学创作的根。离开了农村,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就可能缺失,文学作品的使命感就可能减弱。莫言的作品,无论是《檀香刑》(描写的是一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还是《生死疲劳》(反映的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尤其是土地、农民问题的思考),都没有离开过农村农民,“他描写农民,描写农村生活,描写人们为生存和尊严而奋力挣扎。这些挣扎有时成功,但大多数时候则会失败”。这就是写出了“心中最痛的地方”。
正如莫言所说:“作家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作家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这种感触就是来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就是要在创作技巧上下功夫,找到适合自己创作风格而又让读者接受的创作方法。文学题材很重要,但创作方法也很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找到好的创作方法,再好的题材也可能写出问题,成不了精品。作家捕捉到好的题材是敏锐力所致,运用好的创作方法则反映出艺术水平。莫言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在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演义现代革命历史。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说:“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在创作技巧上,这就是莫言的成功秘诀。
第三是给中国作家走向世界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信心。中国作家和作品,有不少优秀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等等原因,这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往往只为国内读者所知,外国读者知之甚少,或者不知,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内红”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束缚了中国作家及其作品走出去的手脚,影响力传播范围。其中原因,可能是由于作家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作品质量心中没有底;也可能是没有被外国翻译家认可。走不出去,就没有机会。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了20多种文字,获奖之前已经在欧美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时候的莫言,就是一个世界级作家。莫言的成功,莫言的获奖,的确为中国作家走向世界起到了标志性作用,为当代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开辟了天地。
以上三点,我以为就是莫言获奖对那些优秀的中国作家的影响和启示。谨为拙见。(记于2012年10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