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必再误读“高考吊瓶班”

(2012-08-30 23:00:44)
标签:

教育随笔

教育

(已发表)

    高考之前,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学生集体打吊瓶事件曾成为新闻,引发社会热议,教室内满目的吊瓶,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而这也许正是网友们群情激奋的触发点,普遍认为这是“教育有病,学生吃药”。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基础教育出了问题,整个教学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起舞,学生压力大,弄得身体健康欠佳能量不足,不得不打吊瓶以补充能量与营养。虽然这是一个个案,但给社会与教育带来不小的震动。

    现在,高校招生录取结束了,学生都入学了,“吊瓶班”仍然成为一个舆论热点。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吊瓶班”50多名学生无一人达到一本线。该校副校长表示,其实这个结果不算差,因为“吊瓶班”学生基础不太好,同时表示今后不会再组织学生集体打吊瓶。报道一出,这个考试结果又让社会舆论难以接受了:“无一人达到一本线”,还吊什么瓶呀?其实,考试与“吊瓶”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大。吊瓶仅仅是为学生身体提供能量,使精神振作,精力充沛。而考试需要的是智力和记忆,没有这个前提,身体能量再充足也出不了好成绩。况且,这个班本来“基础不太好”,不可能挂一次“吊瓶”基础就打牢。

    因此,将“吊瓶”与“上一本”结合起来衡量高考成绩,显得牵强附会,甚至没有科学性。这对“吊瓶班”不仅不公,而且是一种伤害。原来就伤害了一次,现在又伤害一次,就是雪上加霜了。“教育有病”,已经让学生吃了药,为之顶替背负舆论的压力和误解。社会舆论不能再感性用事。“教育有病”,我们可不能跟着有病,妄加指责和嘲讽,甚至幸灾乐祸。错不在学生,也不在“吊瓶”,而在教育环境。只有教育的病治了,“吊瓶班”这种现象才会寿终正寝,学生的身心健康才有保障。这才是我们期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