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北京能否淹出城市建设的真理

标签:
杂谈(已发表) |
对这场暴雨带来的灾害,我们很容易把它归结为是一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就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预测和战胜的,谁也没有办法的。至于主观上的原因,很多人在说北京的下水道太差了,这个理已经明摆在每一次大雨中,而且已是老话题。但北京市的减灾软肋岂止是下水道,它还包括很多其他硬件上的细节,以及人们防灾意识的淡薄。上星期六大雨已成定局时,很多人仍开车上街,政府阻止不力,体育场还有足球比赛。北京的各种补习班多如牛毛,但有几个人受过专门的逃生训练呢?如此等等,都是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但重要的是这场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冲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原形,以及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首都的本色。北京和我们这个国家在城市建设上需要重新审视。
我国的城市建设,的确需要转变观念。这些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宽敞笔直的马路,耸入云天的高楼,都成了城市引以自豪的资本和标志。或者说,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一把标尺。因此每一个城市都差不多,从首都到各省会城市,甚至地级市,都在相互复制和模仿,很难说出差异。中国人是讲究面子的,地面上的高楼大厦就是面子,从来都高度重视,建了拆,拆了建,不曾停歇过。而地下的东西,城市核心的建设,却被忽略和边缘化了。这种地下的东西就是下水道。
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首要的是要有健全的防洪排水系统。没有防洪排水系统,无论如何都离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距离。建得再好的马路,再高的楼,一场暴雨就成了泽国,这叫什么事?话说到这里,突然想到6月初台北的暴雨,一夜下了600多毫米,为200年一遇,是北京这场雨的3倍,但人家只是局部的低洼处积水,损失很少。故而,造成城市水灾的根本原因并不全是天灾,而是城市建设者们的观念意识出了问题,用建设农村理念建设城市。农村建房,只要开挖简单的排水沟。因而应用到城市建设上,也只是留下一些狭小的下水道,遇到暴雨了就汪洋一片,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当然是与政绩有关。下水道建得再好,上级是看不到的。上级看不到,政绩就出不来。这种吃力不讨上级好的事,很少有官员会干。这就使得城市建设形成了恶性循环,地面上华丽堂皇,而地下一无是处,有暴雨就成灾。
水淹北京,37条人命,代价真大。不仅是“首善之区”北京的心痛,也是中国所有城市的心痛!不明白,水淹北京能否淹出中国城市建设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