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淹北京能否淹出城市建设的真理

(2012-07-23 20:45:27)
标签:

杂谈

(已发表)

    2012年这个夏天(准确地说应该是7月21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雨,中心城区下了200多毫米,说是60年来一遇。这一下可不得了,几个小时之内,雨流如注,本来少水的首都一下子吃了水的亏,街道成了河流,民房被淹,交通中断,7000交警出动,5000消防参战,维护交通秩序,解救被困老百姓。人们在水中相互帮助,克服困难。这一切,被一些媒体称之为“北京精神”。既是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必是值得颂扬的讴歌的。但一个现实却摆在我们面前,这场暴雨经济损失达到100多亿,还导致37人死亡(7月26日的数字是77人)。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而沉痛。对于政府的作为,的确不是简单用“精神”或者什么标准来可以评价的。

对这场暴雨带来的灾害,我们很容易把它归结为是一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就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预测和战胜的,谁也没有办法的。至于主观上的原因,很多人在说北京的下水道太差了,这个理已经明摆在每一次大雨中,而且已是老话题。但北京市的减灾软肋岂止是下水道,它还包括很多其他硬件上的细节,以及人们防灾意识的淡薄。上星期六大雨已成定局时,很多人仍开车上街,政府阻止不力,体育场还有足球比赛。北京的各种补习班多如牛毛,但有几个人受过专门的逃生训练呢?如此等等,都是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但重要的是这场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冲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原形,以及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首都的本色。北京和我们这个国家在城市建设上需要重新审视

我国的城市建设,的确需要转变观念。这些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宽敞笔直的马路,耸入云天的高楼,都成了城市引以自豪的资本和标志。或者说,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一把标尺。因此每一个城市都差不多,从首都到各省会城市,甚至地级市,都在相互复制和模仿,很难说出差异。中国人是讲究面子的,地面上的高楼大厦就是面子,从来都高度重视,建了拆,拆了建,不曾停歇过。而地下的东西,城市核心的建设,却被忽略和边缘化了。这种地下的东西就是下水道。

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首要的是要有健全的防洪排水系统。没有防洪排水系统,无论如何都离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距离。建得再好的马路,再高的楼,一场暴雨就成了泽国,这叫什么事?话说到这里,突然想到6月初台北的暴雨,一夜下了600多毫米,为200年一遇,是北京这场雨的3倍,但人家只是局部的低洼处积水,损失很少。故而,造成城市水灾的根本原因并不全是天灾,而是城市建设者们的观念意识出了问题,用建设农村理念建设城市。农村建房,只要开挖简单的排水沟。因而应用到城市建设上,也只是留下一些狭小的下水道,遇到暴雨了就汪洋一片,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当然是与政绩有关。下水道建得再好,上级是看不到的。上级看不到,政绩就出不来。这种吃力不讨上级好的事,很少有官员会干。这就使得城市建设形成了恶性循环,地面上华丽堂皇,而地下一无是处,有暴雨就成灾。

水淹北京,37条人命,代价真大。不仅是“首善之区”北京的心痛,也是中国所有城市的心痛!不明白,水淹北京能否淹出中国城市建设的真理?

水淹北京能否淹出城市建设的真理水淹北京能否淹出城市建设的真理水淹北京能否淹出城市建设的真理水淹北京能否淹出城市建设的真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树大招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