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文化,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酒文化也一样,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发扬,至今日才越加繁荣。“无酒不成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宴席的标志,得到普遍认同。这种认同,就是喝酒也成为一种礼节,叫敬酒。没有酒这个媒介,难以表达心愿。应该说,这种动机是真诚淳朴的。
只是近些年来,酒文化在官场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已经让人谈酒色变,畏惧起来,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场酒文化”。所谓“官场酒文化”与传统意义的酒文化毫不相干。传统意义上的酒文化讲究“敬”,讲究礼数,情意表达了也就为止了。而“官场酒文化”则不是,处处潜藏玄机,升迁是喝出来的,政绩是喝出来的,有权有利的职位是喝出来的。所谓“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你喝还是不喝?“能喝半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党放心。”喝还是不喝?于是,酒风演变为“酒疯”,在官场狂舞,一发不可收拾,堕落为一种糟粕,为人诟病。因酒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搅动着官场的是是非非。
鉴于此,建议剔除“官场酒文化”,将其像扫黄打非一样加以清除。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为了维护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逢年过节,不管是豪华酒店还是一般饭店,食客大多是因工作需要而吃喝的公务人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喝的是高档白酒,一瓶多则一两千,少则数百元。一般的就不够档次,上不了桌。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最近谈到公款吃喝时说,没有公款消费,茅台不会那么贵。但我想补充一点,就是也不可能有那么畅销,拿工资的人谁喝得起呀?老百姓的钱难苦,只能享受低端酒。没有公款的支撑,茅台、五粮液不可能获得暴利。有报道称,我国一年的公款消费达到9000亿元。而这9000亿中恐怕有3000亿属于吃喝费开支吧。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公款喝酒,不管喝多贵,都叫接待,是不犯法的,属于正常公务开支。但是,党风喝坏了,政风喝坏了,社会也随之喝坏了。原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曾写诗描绘公款消费,云:“春城一席黄金宴,深山贫家十年粮。”问题之大,危害之大,难以言表。
其次,当然是为了保护领导干部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维护良好的公仆形象。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培养一个不容易,损失一个也十分可惜。因为舍身弘扬“官场酒文化”喝出事情来的公仆,常常让主人们大开眼界。第一个案例来自新闻报道,说云南某贫困县一个什么局的副局长,喝醉了酒,不慎跌入游泳池,丢了性命。有一名女性官员,却是陪酒,销魂于酒精之中。而事实上,因喝酒瞑目的官员,各地都层出不穷。第二个案例,仍然来自最近的新闻报道,说山东淄博市的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被招聘当上了副乡长,两年之后的2011年11月因喝酒过度住进医院。他对看望他的朋友说,没想到副乡长就是个酒囊饭袋,陪吃陪喝比工作还累。政府部门官大一级压死人,为了保证主要领导不喝醉,酒桌上要抢着喝,一天下来肚子里除了酒精没有别的,实在受不了。唉,这种事谁受得了?酒不要钱,但人要命啊!当官,要有大酒量,已经是典型的中国“官场酒文化”了。没有酒量跨不了门,即使侥幸进了门也难逃过一劫。第三个案例还是来自报道,一个县什么局的副局长等一干人,喝酒中把一个陪酒的异性公务员灌醉,弄到酒店给强奸了。公务员强奸公务员,这事平等新鲜。女公务员事后举报,酒店的监控视频也相继曝光,在媒体上闹得很热闹。这时官员的健康和形象有多大?伤身和乱性,也使官员里外不是人。
第三,可以节省大量喝酒费,缓解财政压力,解决民生问题。一年能够吃喝9000亿元已经是天文数字。仅国家税务总局一年也花了22亿,平均一天182万。但需要解决群众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办学读书问题时,相关部门又大呼口袋里没有钱,“不好办”。喝酒的钱不愁,怎么也得留足,解决老百姓疾苦的费用却拿不出,这叫什么道理?有钱喝酒,无钱办事。这话听着简单明了,但内里的名堂应该多吧。
倘若“官场酒文化”这类糟粕不剔除,任其发展,对党、对国、对民都是重大隐患。上述愚见,仅仅是“杞人忧天”的建议。如有不当,欢迎讨论!(1600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