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听风说雨
听风说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27
  • 关注人气:1,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业伦理的沉沦不可怪罪专家

(2011-11-18 09:27:40)
标签:

北京

伦理

鉴定费

工作需要

枝节横生

文化

    社会都在抨击学术精英们或者是那些被认为崇高的学术机构,丧失了职业伦理,给社会道德的退化注入了润滑剂。这样批评或者说抨击的声音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比如说教授们为获得学位肆无忌惮的学术造假,以及各类机构出具的虚假报告等等,都让这些曾经的“清水衙门”枝节横生,难以清静和太平。曾经的学术圣殿也从此阴霾重重,难见朗朗丽日。

    尤其在文物鉴定领域,更是常现波澜。文物鉴定者们总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爆出这样那样的丑闻。一家媒体的记者为了探访这个领域的“黑洞”,随便从地摊上花100元买了一件青花瓷器,找一位大师级的鉴定专家鉴定。这位专家说是一件元青花,价值是数百万元。记者很愕然,问真值那么多吗?专家说,他只负责鉴定,不负责买卖。记者给了800元的鉴定费,他出具了鉴定证书。一件与文物无关的普通瓷器,就这样摇身一变,凭一纸证书成了“宝贝”。

    这种现象其实越来越常见,只要付给鉴定费,都会获得一纸冠冕堂皇的证书。就连鉴定黄金衣那样的重器,几名专家也会毫不犹豫地开出24亿元的价位,把一个赝品弄成“真品”。文物市场之乱象,已经前无所有。一位收藏界的朋友说,如果要存心坑人,就忽悠他去买文物吧。因为现今的所谓“文物”80%都是假的,包括那些持有大师们的鉴定证书的,一忽悠一个准。

    这种事一件一件被堆积起来的时候,就不是个体所为了,而是一个群体一个行业的问题了,且是高端行业和高端群体。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是一群高尚的人,从事的又是崇高的事业,怎么没有了职业伦理?这显然是一个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个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互矛盾产生的结果。

    中国社会阶层的利益分配,自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天平就严重倾斜了,正儿八经的高端群体已经没有了体面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上世纪80年代有民谣作比喻:“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就是脑体倒挂问题、收入问题。如今这些专家不好好研究,而甘愿拿职业伦理作赌注,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是无可奈何。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一个顶级的文物专家,按照目前的工资水平,每月大概只有4000多元吧。而在北京的生存成本又那么高,房子都到了二三万一平方米,还有其它物价、交通等等的压力。那样的工资水平能维持么?显然难以为继。而这样的领域,被认为是不创造财政收入的部门,常常被忽略。再加上文化一改革,原本除了工资之外的少许工作项目经费或者补贴,也随之取消了,叫你到市场上去找。

    国家就真的缺少这点研究经费吗?绝对不缺!随便看看,一年贪污浪费的钱有多少,仅只是公款吃喝就有几千亿啊!那些高档红火的酒店,之所以生意兴隆,不都是公款支撑的。就是一个地方政府的小部门,一年不也吃个几十万?从牙缝里挤一下,问题不就解决了。

    但这不能,吃喝是工作需要,钱是不能少的;搞研究是工作需要,钱可以少给,或者不给。这其实就是“逼良为娼”。连生活都顾不了,哪还有专业伦理,就是原有的那点职业道德都被遗弃了。把他们推向市场,实际上只是壮大了“坑蒙拐骗”的队伍。人一穷,哪来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不是扯淡么?如果一清高,即使家人饶了你,社会也不会放过你,弄得两头不是人。

    再高端神圣的行业和这个行业中的个体,如果仅仅是名誉上的给予,精神的安慰,而长期忽略利益上的平等分配,只等于让他们抓住一只气球,只可远远地看,而不能享用。故而,对职业的认同,对职业伦理的追求,是建立在体面的收入之上的。没有体面的收入,再高尚的出类拔萃的人也会失去职业伦理底线。因为说几句“好话”就让人去卖命的时代早已结束。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已经移位,而非精神层面。至此,职业伦理的沉沦已经难以避免,怪罪专家也无济于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