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大报小报的版面上,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推出了一个专栏,叫《记者走基层》。这个专栏中的新闻作品,都是来自最基层的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记录,鲜活动人,情节细节细腻,语言质朴,很有感染力,一改版面上四平八稳、沉闷枯燥乏味的文风。
记者下去,新闻上来。这样明显的变化,据说是新闻战线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所带来的。鄙人对此深表欣慰。记者浮在上面,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酸甜苦辣、所思所想,是难以感受到的。感受不到,采写出的新闻言之无物,怎么能架起党和民众之间的桥梁?这不是虚晃一枪么?
记者到老百姓生活中去,本来是职责所需,是工作需要,是理所当然。然而这些年,各大新闻媒体上反映民生的新闻的确少了。我们的记者“下去”听民声有了难度,要上级部门发文件、作指示、搞活动,才可办到。原先那些“记者始终在第一线”的优良传统,已经淡化,或者正在渐渐消失。
媒体不反映民生很可怕,如果反映的是伪民生更可怕,会引导社会脱离健康发展轨道,向畸形而去,埋下的隐患和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都可找到佐证。所谓导向正确,是社会之福,人民之福,就是如此。这次记者虽然是“被”下基层,也是重拾优良传统,值得肯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但要发挥媒体的职能作用,时时关注民生,靠一次“下基层”活动显然不够,而是要使之常态化,形成“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职业道德趋向。在这方面,鄙人倒是以为记者要向作家学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不是被动下基层。曾经读过对作家阎连科的专访报道,他说《丁庄梦》中所描写的艾滋病村的恐惧和痛苦的情景,都是深入采访的结果。他认为,生活的下面还有看不见的生活。作家只有参与老百姓的生活,才能获得回报。
从客观上说,虽然作家与记者有区别,但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应该一致。缺乏执着精神,不可能下基层,因为坐在采访对象的办公室里或者在会场采访,轻松多了;即使下基层,也可能不够深入,产生偏差。《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讲了这么一次亲身经历。他说有一次到冀南农村采访一位村支书,在本村采访了10多个人都夸他好。后来到临村去采访,人家说那个支书是当地一霸。如果不再深入,这样的报道写出来注定适得其反。参与老百姓生活,到贫困山区、困难人家听民声,看生存现状,就能得到群众的真实诉求。哪怕这种声音很微弱细小。
因此,要使“走基层”常态化,就要学习作家“参与老百姓生活”的精神,关注民生,以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