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最近出台针对公职人员的“戒酒令”,明确规定公职人员在工作时间饮酒、在公务接待中强行劝酒和逼酒者将被问责。这在全国首开公职人员劝酒挨罚先河。(据《人民日报》报道)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是个尚酒的民族,自古以来,酒风盛行,大至国家兴亡、成败得失,小至个人悲欢离合、荣辱祸福,都往往与酒扯上一些关系。尤其是当今之世,酒风之烈已让社会深恶痛疾。一些公职人员在酒桌上的风气也招来群众反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戒酒令”自古至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公元前1027年,周公旦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以王命的形式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酒诰》,规定不准经常喝酒,只有在举行祭祀、为父母祝寿、为老年人祝福、君臣相聚时才可以喝酒,并且要有节制,不能失去威仪,以不醉为准;若聚众饮酒,就严惩不赦等等。为什么要发布酒规?周公旦的理由是“殷亡乃饮酒之过”,必须吸取历史教训。时间到了2007年1月,河南省信阳市委连发3份红头文件,禁止公职人员工作日中午饮酒,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据报道,信阳市在“禁酒令”发布半年后对招待费作了统计,与往年上半年相比节约了30%多,仅酒一项开支,就节约了近4300万元。“4300万元这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小县的财政收入,可以建一个工厂,可以建40所到50所小学,是不得了的事情。”(该市市委书记王铁语)这是多么触目惊心!
昆明此次出台的“戒酒令”,范围更广,内容更为具体,针对性更强,包括“公职人员在公务接待中强行劝酒,导致对方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影响对方正常履行公务职责,损害机关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故意用语言挑逗、刺激、要挟对方饮酒的;对方因身体原因不能饮酒,仍强迫其饮酒并诱发疾病的”等11种饮酒、劝酒、逼酒行为,将被问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公务接待中,只图气氛热烈过瘾,无视客人喝酒能力和身体状况的现象十分普遍。因为劝酒、逼酒,主客都喝得一塌糊涂,有的喝坏了身体,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代价。这样的事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昆明出台的“戒酒令”,效果和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有利于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严肃工作纪律,转变公职人员作风,不仅能够革除“无酒不成席”、劝酒、逼酒的陋习,还可树立良好形象。其次是能够有效抑制公款消费,倡导厉行节约,杜绝餐桌上的腐败现象。第三是有利于保障公职人员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不因酒伤身丢命,不因酒贪杯误事,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应该为“戒酒令”直指强行劝酒叫好,这无疑对改进酒风有积极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