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景仰大师风范

(2010-07-27 13:28:53)
标签:

社会随笔杂谈

(已发表)

    人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阻挡,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诗句)。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大师,就是“还活着”的人,风范品质令人景仰。
    最近逝世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者”、“经济学界最伟大的教师之一”。他一生学术成就斐然,最先将数学分析法列入经济学研究;帮助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经济学》更是影响了所有在世的经济学家,并因此而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理论的相当部分。”这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于1970年对他的评价。
    萨缪尔森不仅在学术上令人折服,而且在治学精神和为师之道上体现出大师风范。萨缪尔森的学生肯尼迪在入主白宫之后,立刻邀请他出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按理对于这样一个高官职务,萨缪尔森本应迫不及待地笑纳,但令肯尼迪没有想到的是,他遭到断然回绝。萨缪尔森的理由很简单,不想将自己置于一个“对自己所说所写都不能相信”的职位,更愿意给年轻气盛的肯尼迪提醒,采取减税政策,防止经济衰退。萨缪尔森专心教职,慧眼识才,在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出默顿和阿克罗夫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可是让他“一辈子最荣耀的是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完整待过一个星期”的经历,而不是这些成就。这是何等的胸怀?能不让人景仰!
    钱学森被称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但对他而言,无论是官衔,还是职务,都不过是身外之物,都不能影响到其科研任务。在70岁之后,他就不断地写辞职报告,要求辞去各种职位。“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要。”这就是他的态度。他不热衷于做官,对钱也有看法,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因此,他将199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身奖”的奖金100万港元,都捐给西部的沙漠治沙事业。在名扬四海后,更是淡泊名利,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不同意,报刊上刊发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凡此种种,汇集成钱学森光彩照人的人生之路。这是何等的品格?能不让人景仰!
    由萨缪尔森和钱学森这两位大师淡泊名利、踏实治学、潜心科研的姿态,联想到当今学术科研领域略显浮躁的状况,的确给人以诸多感慨,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事件频发,从普通教师到博士生导师,从学院院长到校长,急功近利,对科学缺乏敬畏,纷纷卷入其中,把学术科研成果当作谋取荣誉和职位的敲门砖。更有意味地是深圳市招录一个处长职位,一下子引来40名教授报考,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官职的诱惑远远超过学术科研。处长拥有权力和地位,教授无法相比,谁还会去专心搞科研?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景仰大师风范,向大师致敬,我们不仅仅要看到他们的人生巅峰和科研成就,更要看到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给我们留下的难以磨灭的脚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