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十五章《道德经》的道理——希望写一本大家都能读得懂、有味道的《道德经》

(2014-03-01 16:39:22)
标签:

文化

第六十五章
 
 
原文及注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稽:jī,法则,楷模)
 
恒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把他的明智显露于民众,而是晦藏他的明智,所以表现出无知、愚昧的样子。 
 
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当政者对民众太多显露了自己的明智。
 
所以,以显露自己的明智来治理国家的人,是国家的盗贼;不以显露自己的明智来治理国家的人,是国家的福气。
 
知道以上两者相反的治国方略的差别,也就是法则。
 
永远知道法则,就叫深奥的德。
 
深奥的德深沉啊,幽远啊,与万物返回到质朴的本源,然后达到天下大顺的境界。 
 
 
感悟:
 
本章强调当政者要在民众面前晦藏其明智,从而见素抱朴,最后达到天下大顺的境界。为什么当政者要在民众面前晦藏其明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比如:你站在亮处,你就很难看清暗处的东西;而你站在暗处,你就很容易看清亮处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知道眼前的一切是怎样的,才能真正做到明智。
 
还有,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意思与《易经》之明夷卦中的“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的意思完全一样。可见,读懂《道德经》是有助于理解《易经》的。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有人认为本章是老子在教当政者要愚弄老百姓,其实完全理解错了。读了我对本章的解读,相信大家都会对本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最后,对于本章老子说的“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唐太宗不欺人”,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唐太宗执政时期,曾有人上书给他,请求清除朝中善于谄媚的小人。
   唐太宗就问:“可谁是善于谄媚的臣子呢?”上书的人献策说:“我住在乡野,远离朝廷,所以不清楚谁是这样的人。但您可以考验他们,在与大臣谈话时,您假装生气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主见而不屈服于您的权威的人,就是正直的大臣;,而那些看得你生气,就惧怕你的威,从而依顺您的旨意的,就是善于谄媚的大臣。”

唐太宗听完,说:“国君就好比水源,大臣好比水流,要是水源本身就浑浊,而要水流清澈,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国君自己都作假,怎么能要求他的臣们正直呢?我相信,用至诚之心足以治理天下,所以我不愿意用这些诡诈的手段来对待臣下。您的办法虽然很好,可惜我不能采用。”
    

诚信主要就在于不假不欺,要做到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在唐太宗看来,讲诚信的人,就应言行一致,毫不文饰,光明磊落,心胸坦荡。而一旦用欺诈的手段待人,即使是出于善意的目的,也会使别人进行效仿,从而带来负面影响。“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高明的当政者宁愿选择拙诚,也不愿意选择智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