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笔
随着接二连三的审查最终敲定,「一步之遥」终于轰轰烈烈的上映了,从这两天上映的舆论势头来看,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在各行各业的圈子里炸开了锅。群众分队而战,一部分人表示没看懂,觉得姜文一直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大土鳖,而另一部分人,都成了读懂姜文的大师,各种见解各种想象喷薄而出,若是说不出个一二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不是土鳖。当然,一部现象级电影被过分解读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尤其是被群众早早就贡上神坛的姜文拍的片子,所以,土鳖or not土鳖,that is a question。
我想姜文的电影一定不仅仅是去用影像表达一个故事那么肤浅,不然他也不会是姜文,从「鬼子来了」、「阳光灿烂」、「太阳升起」到「让子弹飞」,哪一部不是深藏暗喻,用或多或少的喜剧色彩去包装时代下的矛盾与道理,让人看完不禁夸赞这才是中国最敢最会拍电影的导演,没有之一,看他的电影就像喝一瓶干红,淡淡的回味才是最享受的。
由此到了「一步之遥」,虽说「一步之遥」跟「让子弹飞」同属姜文“北洋三部曲”的系列,可「一步之遥」更倾向于「太阳照常升起」的模式,构架分明,故事看似整体又分割明显,最让人不舒服的,便是表达的太多太杂,电影从头到尾所富含的信息量巨大,所牵扯到的人事物和背后的暗讽更是一波接着一波。从「教父」式的开头,到春晚的相声,到魔法奇幻秀,到古典的默片风格,还有那不和氛围的歌剧,和无数的台词旁白,姜文从来都不是一个老老实实讲故事的人,正是太过于自我,才会不按常理出牌,之所以让好多人“不懂”,可能正是这个原因。
“马走日”、“项(象)飞田”,象棋中的术语被安排成了主角的姓名,而这也是片名“一步之遥”最为明显的寓意,象永远都比马先一步,而正是这一步,恰是天地之遥。姜文用这个大众都熟知的棋语告诉人们,人生如棋,一步错,步步错,到头来却是天大的差别。你看,我为了避免成为土鳖,又不禁解读起了这部电影。
姜文没变,只是你看待姜文的眼光变了,你看了「鬼子来了」,就想他继续的敢拍敢做,你看了「太阳照常升起」,就想他继续的隐喻和批判,你看了「让子弹飞」,就想他继续站着把钱挣了,可到了「一步之遥」,你没有看到你想看到的姜文,所以争议便来了。姜文还是那个姜文,顶多就是被审查制度抹去了些许棱角,一直觉得他是中国版的痞子昆,封神大可不必,鬼才还是有的,众多元素混杂编织成「一步之遥」,游离在艺术与现实之间,这才是最有趣的。
每个人都不会比导演更懂自己的电影,所以群众再怎么解读,也只是群众的呼声,看到如此多的点评,姜文或许都没有我们懂“一步之遥”,而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千人眼中有千种哈姆雷特,即使人家拍电影时没想有那种意思而被你硬生生的解读出来了,我想那也是一种成就。为了避免成为土鳖,我们都在努力意淫着自己心中的“一步之遥”,或高雅或低俗,或伟大或二逼,只为了避免成为那个土鳖,谁知到头来,人人都成了那个土鳖,姜文在那笑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