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咖啡文化”与“大蒜文化”

标签:
周立波郭德纲咖啡大蒜杂谈 |
分类: 娱乐二三事~ |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三个人物:
周立波:海派文化的发起人,东方卫视 《壹周立波秀》的著名主持人。
小沈阳:著名二人转、小品演员。
郭德纲:著名相声演员。
相信周立波与郭德纲的“咖啡”“大蒜”之争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发生在去年某一期的《壹周立波秀》节目中,周立波不仅公开讥讽小沈阳,嘲笑其艺术行为,而且还大肆贬低中国相声演员的着装,并声称“自己是喝咖啡的,怎么能和吃大蒜的同台?”
此事一出,网上谩骂声一片,其实周立波好惹是非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就在去年,周立波在微博上大骂网友,直接导致二十万网民联手倒戈,此番他又整出“咖啡”与“大蒜”的争论,更引起北方广大群众的声讨,而郭德纲也在近期的相声中回应了这一事件。
在我看来,咖啡与大蒜只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辅助物品,有人喜欢喝咖啡,有人喜欢吃大蒜,两者在本质上并不冲突,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当你的生活中有了这些,会更加丰富多彩,就算没有这些,人们也不是没有办法活下去。可是周立波把“咖啡”与“大蒜”上升到了文化层次上,以此来区分南方人与北方人,这样必然会造成群众的不满,更严重的是,周立波的言语中含有严重的讥讽意味,“ 北方人喜欢吃大蒜只顾自己吃的香,不管别人闻着臭,上海人喜欢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咽下,把芳香洒向人间 ”,这句话直接成为了事件的导火索。
周立波口口声声说自己代表了上海人,“海派清口”是为上海创办的、是给上海人听的,而我觉得这却是他想要立足所必须的狂傲,因为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有“个性”的人才能获得更多人的目光,而周立波就是凭借这种“个性”发家致富,并且还要依靠这种“个性”生存下去。其实,这种“个性”在娱乐圈有个很通俗的名字,叫做“炒作”。我有几个上海朋友,他们和我说过,周立波只能算作上海人的一个典型,并不能普遍反映出上海人的精神面貌,他身体上所散发的那种气质有些许狭隘,而又缺乏上海文化甚至中华文化的底蕴,确实,周立波作为文化传播的代表(姑且把他放在这么一个位置上),他的一言一行的确不适合大家效仿。
有人说,周立波很有才,在现在这个敏感的时代能像他这样说实话的人不多了,这个我不否认,他能把能把众多新闻事件串联起来、辅以网络上的各种流行词汇和对新闻事件的歪解、并且用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动作表达出来、使之能起到一定的映射现实的作用,这个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或许这么一想,你下点功夫做或许你也可以,但是周立波先去做了,你再做,就只能是“翻版周立波”,所以先入为主,周立波既然创作了“海派清口”这么一个表演形式,这个就是他赖以生存的底牌,即使有一天他觉得累了,他也会把“海派清口”传承下去。
或许扯得有些远了,但道理却是真的,郭德纲曾在相声里说道,“高雅不是装的,孙子才是装的”,此话抨击的是谁我们也不必明说,而这句话也在告诫我们,高雅不是装模作样就成了高雅,文化也不是随口说说便成了文化,人最重要的就是认清自己,把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莫要画虎不成反类犬、意装大爷反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