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梁挺福:不妨以“有色”的眼光看中财
(2013-01-26 08:16:21)
标签:
转载 |
对于北京的家长和考生来说,如果想报考财经类院校或专业,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来。由于部分考生不愿意离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就额外引人他们的关注。
本身每年对外和中财都是想报考财经类专业北京学子的关注热点,两校的录取分数年年攀高。去年对外录取线595分,中财紧跟其后,592分。去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财经类院校整体低迷,录取分数线有所下降。那么今年财经类院校情况如何,会不会有所上升,又开始新一轮的火热?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经济好转,大家信心恢复,报考的热情又开始高涨。温总理不是说过“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吗。
本文要讨论的是如果考生具有冲击对外和中财的实力,但优势又不是非常明显时,你该如何选择自己合适的院校。很多人会从考生有可能就读的专业好坏来分析利弊。而我不同,我更喜欢从学校软硬条件、学术氛围等软实力方面分析、抉择我的目标。常言道,“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则是两个家庭的事”。对应到孩子就读大学,选择专业上,就不光是孩子就读某个专业那么简单了,而是孩子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处事能力等都要深深融合与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大学文化中,这样的融合是学生夜以继日的成长与校园文化的互动。有人说学校是具有个性、性格和温度的,甚至有人以调侃的方式“北大出疯子,清华出傻子,人大出骗子”来扼要阐述北大、清华、人大的个性,这样的观点我是非常认可的。
说起对外和中财,我不得不做一些介绍和分析:
一、对外2000年把一墙之隔的中国金融学院并入囊中,使其金融学科实力大大增强,校园面积大大提升,是一次软实力和硬实力非常成功的“加法”合并(可参考博文《倍受家长关注的财经类院校知多少》)。
二、伴随扩招带来的副产品——昌平沙河分校区建设完毕,中财2009年迎来了她的第一届新生,2010年将迎来她的第二届新生。这些新生将在配套设施不够完备,人文气息冷淡的新分校区中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3年黄金时光。这3年黄金时光将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网络中曾经流行过这样的一篇文章《人与人的差距,就在大学四年》,可见能够接受浓厚校园文化气息的四年大学生活是何等的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财是做一次非常不成功的“减法”学校发展模式。
我很难想象,刚刚从高考高压下释放出来的大一新生在没有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是大三、大四的师哥、师姐们的身教言传指导下,新生们是否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是否对未来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我想难,很难!
同时,由于新校园地处郊区,老师要么自己驱车,要么做班车去学校上课,对于交通拥堵的北京来说,老师们也会尽量减少去新校区次数,这样无形中也减少老师和学生们的互动。
从我的自身经验来看,我大一时就喜欢结识比我高很多届师哥师姐们,他们中有博士的,硕士的,也是大三大四的。由于有他们的指点和帮助,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更重要的是在我要作做出重要抉择时,我已经有提前的准备和他人丰富的经验指导。
从我认识的一个中财学生家长那儿就得到这样证实,该生自己也觉得中财昌平沙河新校区的荒凉,生活的不便,尤其是周末。没有中财校本部丰富的文体活动,讲座安排。该生几乎一到周末就往家里赶,那哪是在读大学,而更像是中学生走读了。外地的学生无处可去也只好在校自娱自乐了。
家长们,你们想一想,假如你的孩子分别能在中财校本部和沙河校区学习生活3年他们将有哪些不同收获?比较的结果就会很明确告知你们的答案了。当孩子大四开始搬回校本部时就会发现考研准备比人慢半拍,出国准备比人慢半拍,就业找工作比人慢半拍,刚刚适应校本部生活时也就差不多要毕业了,一切的一切总是来去匆匆,少了与别人的经验交流。即便是就业找工作时偶遇中财的老校友也少了很多共同校园文化记忆的话题。
今年北航新生也将加入昌平沙河新校区,这样中财除了迎来自己第二届新生外,还迎来了北航的新学友,但是沙河校区依然是新生的“乐园”,而不是“学园”。
对于热衷于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学子来说,想留京/来京,北航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北航没有合适的替代院校。而对于热衷于财经类专业的学子来说,中财就不是他们最优的选择,因为对外就是中财的最佳替代院校。
学子有了选择的余地,而且是强于中财的余地,理所当然地优先考虑选择对外,次选择上海财经,再次选择可能就是中财了。
学校扩招生源扩大办学规模无可厚非,不过学校是否多些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以人为本考虑问题新校区的发展没有几十年发展沉淀是很难传承老校区的人文气息的。然而,人生又能有几个3年黄金时间浪费在不断试验不断磨合中呢。这些内容不得不令有远见的家长深思。
为什么新建的校区都喜欢让大一的新生去体验呢?难道是学校照顾新生,让他们享受美丽的校舍、崭新的设备?非也!而是学校更看重一直支撑学校声誉、学术发展的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教育,这才是她的命根子。在无法顾及所有的发展时,也就只好丢卒保车了。
然而,北京大学在兼顾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中处理得非常好。大约在2000年,北大同样面临扩招和旧校舍扩建的问题,部分学生不得不搬到北大万柳生活区住宿,但学校并没有安排本科生到万柳住宿,而是安排博士生、硕士生,把生活便利和良好学习氛围留给了最需要的本科生。但即便是这样,学校依然发觉到由于住宿万柳公寓交通不便(两地校车大约20分钟达到),天气因素等,很多研究生也懒于参加校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听讲座而教学质量下降。学校在加快建设校舍的同时,并逐步先让硕士生搬回校内刚刚修建好的畅春园宿舍楼,最后才是博士生。
北大在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时,优先考虑的是低年级学生的利益,学校非常清楚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学校的关怀、良好的学习氛围、便利的生活环境。只要大学本科4年把基础打好了,研究生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顺利。
有人就要说了,有分校的大学很多,如北邮(新生呆一年,国际学院呆4年)、北理工(新生呆两年),北航(新生呆三年,今年是第一年),中财(新生呆三年,今年是第二年)等,你干吗偏拿中财来说事儿。或许我对中财爱之深恨之切吧,谁让她在同城内有对外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呢。既然中财有不错的替代院校,家长们为何不好好考虑对外呢,在孩子有不俗的实力下?
中财,中财,何时你才能重才?我不得不以“有色”眼光看着你!
相关链接:走读北大的日子
“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结果“”
启示: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
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
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