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到处是声讨量化AI基金的声音,却有统计说,其实多个头部量化基金9月至今,也产生了严重亏损。
说到底,对大部分人云亦云,根本不知道“量化”为何物的人而言,盲目指责是别人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亏损,根本于事无补,反而只是宽恕了自已的失误而已。
其实,我的战法,就是在量化了历史牛股的技术共性后,所形成的。
正确的量化策略,就是“顺势交易”、“趋势交易”。选股量化因子的设定,一定是在初转强时买入,初转弱时卖出。
如果执行在某只个股中的资金量巨大,那足以让个股涨停封板,跌停封板,这就是市场指责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具体到导致指责人亏损的个股,却又是那么苍白、可笑。
下面这位的亏损惊心动魄:
细看导致他亏损的个股,都是在高位、大涨后,所谓的“龙头股”。有吃瓜观众说,数板时是龙头,跌停时变成猪头。
量化历史牛股的规律,找到技术因子和逻辑,做成软件的荐股预警,助力交易的成功,我就先人一步,做的很成功。
偶尔刷到一篇文章,讲的很到位,节选之:
《前量化私募创始人深度解析量化》
@北京炒家 的选股模式,本质上,就是选股模型的一种量化结果。
自媒体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标签化,人格化。所以当“量化”被贴上标签以后,它就人格化了,本来只是一种交易理念,现在成了一个具象化的人,让吃瓜群众有了发泄情绪的对象。
量化只是一种交易理念,超短发展下去的必然是量化。区别只是主观执行还是机器执行,参数固化还是动态,收割韭菜的是认知差,而不是量化。
强势股的鉴别,说到底是经验的量化。不然一天有这么多的强势股,买哪个好呢?
将好股的特征都找出来逐一量化,做成指标目的是什么?是鉴别,还没具备条件的不看,只关注市场最杰出的几只个股。之后也许还会有新的选手挤进来,但是我们不要去猜,猜来猜去都是错,主观愿望是好的,可咱老是会猜错,不如等他们走进股票池。他们没挤进来,虽然看起来像超级选手,都别忙着动手,要做好短线必须加强确定性,那就只好牺牲了。
指标是对数据的提取,首先要检验历史,历史都没法检验,这指标就是废物。再则人有很多面,指标的数据提取自然也有多少面,自己理解吧。
靠经验去鉴别强势股,还不如量化你的经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经验不如交给计算机啊。其实一台计算机足够了,有人用很多台电脑同时看盘,我觉得奇怪,你忙的过来吗?
很多反对短线的人都反对技术分析,这些人我也只有说阿弥陀佛。指标和走势到底有什么关系,先有走势再有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指标揭示的数据又会反证什么呢?我也不相信只凭感觉炒股的人能挣钱。炒股怎么可能简单,如果简单可以搞定一切,原始社会可能进步到现在吗?肯定是简单老碰壁,逼得人只好不断改进呗。只有之前复杂过的人,才会想到压缩过去的经验为简单。
当然,如果量化的结果,可能将所有好股很准确的挑出来一买一个准,世界都是你的了。股票是人做的,人有随意性,有恶意性,有英雄义,有狗熊气,所以有越来越好的指标监控体系,应该没有完美无缺的系统,你这系统能将人性都囊括了,那还是系统吗?你就是上帝!
所以,软件预警只能够做到的,就是把符合选股模型的个股尚在雏形状态时,推荐给你并且进入股票池,删留还是需要个人去完成的,这时又需要有更具像的指标,让你考量封板的概率。这个指标就是主力连续买入的大单金额,因为涨停是当天主导个股行情的大主力买出来的!
量化是“数量化”的简称,定量分析是一种分析方法,对应的就是“定性”分析。我讲“定性”和“定量”的差别时,举过一个例子。我们说一个美女身材好,定性分析而言,可以说“胸大,腰细,屁股大”就叫身材好,但定量分析,就必须用精确的数字范围来描述,比如欧美有个一个完美身材比例的标准(36‘,22‘,35‘)。具体到股票而言,能用数字和公式精确描述的选股,买点,仓位,风控都是在做量化,比如大家熟悉的打板,实际上就是量化操作。只是所有炒股软件提供了工具,让众多打板选手,不需要计算,就可以很方便的执行这个打板操作罢了。如果用电脑程序来执行,就要用程序代码里计算出涨停板的价格,并且定义操作方法(扫板,排板,撤单条件)等。
犯错皆因自己买错!如果你买对,买在趋势初起,买最强的涨停首板,量化资金因为认同此策略,也会与你同行,你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怎么可能巨亏?!事实上,我的量化选化策略,已经能够做到起涨首板当天都有推荐,只是很有些个股因为直升封板,买不到而已。
下面我来盘点一下那位龙头股铁杆爱好者交易的个股 (
红色箭头是我的软件当天荐股标志,蓝色箭头是他的买点或卖点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