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一座城之四

标签:
漫步一座城四奉贤路南阳路 |
人间四月芳菲尽,趁着最后的春日,开启了漫步一座城的第四单:隐藏在繁华热闹身后的奉贤路、南阳路,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首尾相连的小马路,却在岁月中积淀着属于自己的春华秋实。
南京西路地铁1号出口集合,沿着南京西路来到泰兴路口,树立着泰兴大楼,旧时叫麦斯塔德公寓大楼(还翻译成麦特赫斯脱公寓),又叫,原来晋隆洋行地址。由英商新瑞和洋行设计,1934年建成。公寓沿转角街坊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八字形,主立面朝东偏南。公寓中央部分是12层,两翼稍低为9层。门厅和底层走廊的室内装饰及各住户内的壁橱、壁炉比较精细。建筑立面以横线条为主,在女儿墙和底层腰线上也装饰细横线条,中央部分突出垂直线条。整个建筑洋溢现代建筑风格。

穿过泰兴路便是南京西路868--882号的大华公寓,这是1932年普益地产公司建造,陶达洋行(美)设计,创新建筑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风格,有前后四排多层公寓楼组成,弄堂口处设过街楼,立面简洁,窗下墙及檐部作白色宽带状横向构图,两端以褐色面砖作宽带状竖向构图,形成对比。从大华公寓内穿过来到奉贤路,奉贤路一条900米的街道,外人流连于南京西路的繁华不愿意来,里面人过得滋润快活也懒得出去。天长地久,这里便颇有了几分隐世的神秘。也许是因为背靠高楼的静谧,加上从“英国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风格”到“西王弄堂博物馆”的书香与文艺气质,让许多奔波在路上的人选择了这里。
泰兴路230号原上海市电话局泰兴路分局旧址,通合洋行设计,1931年建成,,排场的办公大楼和中西结合的业内精英,足见大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在方方面面的发展都是国内领先的。
右转来到南汇路85弄14号,这可不是什么老房子,而是现代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和理论家温可铮(1929-2007)的音乐家庭艺术馆。
重新回到奉贤路前行来到江宁路口的美琪大剧院。距离喧嚣繁华的南京西路100米处,美琪大剧院立在转角处显得高贵典雅。大戏院建成之时,取“美伦美奂,琪玉无瑕”之意,定名“美琪”,是上海为数不多使用“大戏院”旧称的剧院。戏院入口处圆形塔凸显出气势,室内奶油色磨花石装潢感觉简洁明.
建于1941年的美琪大戏院,是几代上海观众和市民的文化记忆。其英文名字为“Majestic”,意为“庄严、宏丽、王者”。而中文名“美琪”则从数千封观众来信中征集而得,取自“美轮美奂,琪玉无暇”之意。剧场由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以演大型舞剧、歌剧、音乐、舞蹈为主,兼作放电影等之用,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亚洲第一”。
奉贤路290弄1号,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是挂牌的第一站。解放前,这里叫西摩路云上邨1号,当时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机关就设于此。1931年,白色恐怖蔓延,国民党在上海大肆抓捕进行革命的共产党员,因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向忠发先后叛变,留沪的政治局委员已不足半数。9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简称“临时中央”)在上海成立,博古、张闻天、陈云等任委员。在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云上邨这个临时中央指挥部里,共产党员们依然坚持斗争,指挥党的活动,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这个位于陕西北路奉贤路口的“朱丽叶的阳台”,诞生之初,源于防止“乱设摊”。静安区市政部门透露,南京西路一带的小马路都有一些转角地带,作为绿化带显小,不做绿化的话,容易被小商贩乱设摊,影响市容和民生。因此,他们本着“优化环境,关注民生”的出发点,决定把小转角都改造成景观,要求既能体现静安区的文脉,又能与周边商圈高楼大厦的风格和谐统一。于是,他们找来了一家广告公司创作。民国时期建筑,新式里弄住宅。因陕西北路旧名西摩路,故名西摩别墅。

陕西北路奉贤路十字路口的西摩别墅外,躺了头石狮子,石狮子边的石碑上镌刻着一首莎翁的浪漫小诗《朱丽叶的阳台》:我等原野的风/我等云彩带来的消息/朱莉叶的阳台/窗帘飘起/玫瑰花就会显现/我注视来往的人们/我等点亮的灯/照亮我爱的人们/和爱我的人。


南阳路70号,是张爱玲堂兄张子美的住宅,这是一幢独立式花园洋房,砖木结构,前后是连体双坡绿瓦屋顶。张子美一家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966年,后来建筑被政府收购,现在变成了南阳实验幼儿园的4号楼。洋房南立面是竖三段构图,外墙上装饰着几何壁柱。北立面三层有开放的露台,宝瓶式的栏杆环绕四周,绿树掩映下,别有一番幽静与趣味。这栋古典韵味的老洋房如今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继续在闹中取静的都市一隅,焕发着它绚丽的光彩。
南沙公寓位于南阳路西康路之角,原名派拉门公寓,混合六层,建于1931年,独立二幢公寓结构,橙黄色外立面,无电梯,有供暖设备,建筑面积4270平方米。据说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借用其女友魏秀琦的父亲魏鹤智的名义购置的,价值达数千两黄金。本市解放后,经查明魏秀琦是一“交际花”,她是孔令侃的外室,魏秀琦父母的经济力量根本无力购买这两处价值达数千两黄金的公寓大楼的,在魏鹤智未能提出确切购买该产业的证据前,由人民政府代管至今。南阳路134号,就是《安家》中的江奶奶和宋爷爷所居住的“江家花园”,原型就是红公馆,也叫作陔庐,现为昔舍民宿。红公馆与同在上海的白公馆、绿房子齐名,除了名字中都带有颜色之外,屋主人间的故事关系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昔舍·红公馆提供住宿服务,老洋房迷们也能来此深度体验民国风情。在昔舍的运营下,红公馆集多重身份于一体:你能在此与老建筑共眠,体会当年公馆中东西结合的风情;你也能在此拍照办趴,把自己代入民国时代的舞场.....
上海南阳路170号是贝公馆旧址,建于193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尤其东侧入口照壁有面砖烧制的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更称奇的罗旋楼梯的抉手从上到下是条龙的造型。
贝宅的原主人贝祖诒(1892一1982年),号淞荪,苏州人,曾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由宋子文推荐,1946年出任中央银行总裁,后寓居纽约。他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父。

爱国女学,中国近代早期女学堂。以培养革命女性为目的。由蔡元培、蒋观云、经莲珊、黄宗仰、林少泉等创办于上海。计议于1901年,1902年中国教育会成立后,12月,假白克路(今凤阳路)登贤里开学,蒋观云为经理(校长)。后由蔡元培接任。注重革命教育,为辛亥革命培养不少人才。1907年脱离革命机关,成为普通女校。1912年后,分设中学、小学两部。1914年添办体育科、文科。1922年分设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体育专修科和附属小学四部。1927年更名为私立爱国女子中学。1931年,又添设高中师范科。1932年和1937年两次毁于战火,后复建。1949年后改为爱国中学。

铜仁路史量才旧居位于铜仁路257号,年代为192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它的主人曾是过去上海报界巨头、《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现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用房。住宅四周有一圈高高的院墙,院内的两棵槐树是史量才当年亲手种下的。住宅高三层,二层有粗大的立克壁柱,廊厅很宽敞,墙侧有壁炉,整幢房子的廊厅地面和楼梯及扶手都采用米色花纹的大理石。虽然初建时的小森林、游泳池等设施已不复存在,但整幢建筑仍显得非常气派。
皮裘公寓,由美侨沙罗纪门夫人投资兴建。为现代派风格的公寓大楼,混合结构4层占地面积571平方米。公寓楼南北向布置,体量适中,为长条形状。建筑立面呈现代派风格,不强调繁琐的装饰及古典主义设计手法,前半部墙面为清水红砖墙,仅在窗框边有仿隅石的镶边,内阳台部分处理成上有窗楣、下有窗台的样子,三层顶部有水泥箍梁,平屋面的檐口和统箍梁相呼应。公寓进门口处装饰采用欧洲古典主义的手法,其外观好似古代城堡,显得非常厚实。

来看一下当时号称“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吧,之所以会叫她绿房子,很简单,顾名思义,绿色的房子。她的围墙,她的外墙,她的装饰,你在外面所能看到的景物,几乎都是绿色的。所以,在周围布满法国梧桐的行道树中,自是难以发觉。不过,绿色,总能让我们联想的什么。你会好奇,这个豪宅选什么颜色不好,非得选绿色,还特意弄得那么绿,难道是想要效仿古人所推崇的“大隐隐于市”?绿色,其实是别墅主人自己专门选的颜色。别墅主人正是颜料大亨吴同文,他是苏州颜料大王贝润生的女婿,也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九姑父。当然,这位乘龙快婿也是上海滩名门望族吴家的后裔。
今天还有一份特别的收获:老师出的新书《漫步上海老房子》,图文并茂正好了解一下上海老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