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景泰蓝的制作》为例谈解说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2-07-02 08:07: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摘要:中职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学习兴致缺缺,但是说明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课程改革中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提高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效率较为重要。此外,由于解说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是说明文文体的一种口头形式,因此重视、提高中职学生的解说能力也很重要。本文试图以经典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为例,探讨解说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口语训练;解说;中职语文

 

说明文多用来诠释事理,介绍事物,语言多为平实、严谨。相对于情节生动的小说,语言优美的散文,简明扼要的诗歌而言,它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少之又少。而在教学时,有些教师或把说明文教学当成了常识课的教学,或者是按照“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肢解说明文,种种原因使得说明文教学偏离了初衷,失去了它原本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功效,更让说明文在学生心中逐渐成为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如何改变这种教学困境?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给我一个启示。本单元表达与交流板块的内容之一是解说,它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之一,还是说明文文体的口头表达形式。既然要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以“格物而致之”为主题所选的三篇说明文,又要培养学生的解说能力,何不把解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说明文教学中呢?这样,一来,可以改变说明文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产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说明文教学效果得以提高;二来,可以在三篇说明文教学中训练、提高、巩固学生的解说能力。

 

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为例。

    一、在以“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安排”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第一课时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结合问题提示,解说景泰蓝制作的环节。

    (一)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解说要求以及提示问题

    1.要求:把握景泰蓝制作的特征和每道工序,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解说形式进行解说,并且注意解说内容的详略安排,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可以先组内交流关于提示问题的答案,然后进行筛选、整合。)

2.提示问题:

    (1)景泰蓝的制作需要哪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又有哪些步骤?

    (2)景泰蓝制作的特征是什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文中有哪些起着过渡和照应作用的句子?(可适当借鉴,运用到解说中)         

(4)作者详写了哪些步骤,为什么这样写?

(二)师生共同思考并明确上述问题

    (1)景泰蓝的制作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以及镀金六个步骤,其中“掐丝”分为粘铜丝、烧焊、硫酸煮以及清水洗;“点蓝”分为研磨、筛选以及填上色料。

    (2)它是一种制作工序很繁复、精细的手工艺制品。本文以景泰蓝制作顺序为说明顺序。

    (3)例如:第一段“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第四段“第二步叫做掐丝”;第十段“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做点蓝”;第十四段“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等。

(4)作者详写了“掐丝”和“点蓝”。“掐丝”:剪、曲、夹、蘸、粘,简直是在刺绣,繁笔;“点蓝”:捣、研、筛、吸;填三回,烧三回。因为这两道工序是最能体现景泰蓝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的最复杂、最精细的主要工序,也是决定景泰蓝制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三)学生解说

(四)师生共同点评解说

为了能够完成训练学生解说能力以及“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安排”教学任务,我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指导思想,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由师生共同合作,明确问题答案,落实说明文“科学性”,也为下文学生解说打下铺垫。为了能够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特意设计了小组合作,进行解说。借助学生千分制考核制度,对回答问题以及解说表现较好的小组,予以加分奖励。学生在加分的鼓励下,对于通过解说来学习说明文的形式更加感兴趣。绝大部分小组能够在团体努力下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我引导学生从从有效解说的要点和说明文写作要素出发:内容上是否抓住景泰蓝制作的特征,有无详略安排(说明对象);顺序上是否有条有理,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说明顺序);语言上是否流畅简洁、生动形象(说明语言)等角度出发,共同对学生的解说进行点评。通过让学生通过解说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无形中完成本篇说明文学习的“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和内容”任务。

 

二、在以“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对比对比学生以“景泰蓝制作中某一道工序”为对象的优秀解说词和原文,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环节。

(一)小组合作,学生推荐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解说词并口述;针对每组的优秀解说词,各请一名学生根据有效解说的要求,进行简单点评。

(二)选择两份优秀解说词,根据其说明的工序,和原文中对应语段进行对比,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上分析优缺点。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从三个角度进行点评:是否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运用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恰当、准确、生动、形象;内容表述是否与原文信息相符。

    (三)师生共同总结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语言——运用了专业术语和科学术语,用词准确

     如果把说明文教学当成说明文写作课,把“举例子、打比方、举数字”等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语言就可能被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一来,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说明文教学课堂也就缺失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为了让本节语文课更富有语文色彩、语文味,我设计了上述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团体智慧下,完成解说词写作、口述解说词、点评解说词、对比解说词和文本的优缺点等一系列任务,进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多方面的训练,让课堂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中的这两个教学环节设计都是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设计理念,如何落实这个理念?《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指出了方法:职业学校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习者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由于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口语交际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较为重要。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不可忽视。可是单一的口语训练,可能因为目的性过强等,使得学生兴趣缺缺。这样把口语训练渗透到文本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同时训练口语能力,一举两得。当然,本篇文章所谈的把口语交际能力之一——解说贯彻到了说明文教学中只是一次尝试、探索。如何把更多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贯彻到文本教学中,还要考虑到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和文本教学的契合度与否,贯彻口语训练到文本教学中的最佳方法等等,这还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更改、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