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泰蓝的制作》为例谈解说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2-07-02 08:07: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摘要:中职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学习兴致缺缺,但是说明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课程改革中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提高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效率较为重要。此外,由于解说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是说明文文体的一种口头形式,因此重视、提高中职学生的解说能力也很重要。本文试图以经典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为例,探讨解说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口语训练;解说;中职语文
说明文多用来诠释事理,介绍事物,语言多为平实、严谨。相对于情节生动的小说,语言优美的散文,简明扼要的诗歌而言,它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少之又少。而在教学时,有些教师或把说明文教学当成了常识课的教学,或者是按照“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肢解说明文,种种原因使得说明文教学偏离了初衷,失去了它原本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功效,更让说明文在学生心中逐渐成为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如何改变这种教学困境?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给我一个启示。本单元表达与交流板块的内容之一是解说,它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之一,还是说明文文体的口头表达形式。既然要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以“格物而致之”为主题所选的三篇说明文,又要培养学生的解说能力,何不把解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说明文教学中呢?这样,一来,可以改变说明文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产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说明文教学效果得以提高;二来,可以在三篇说明文教学中训练、提高、巩固学生的解说能力。
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为例。
2.提示问题:
(4)作者详写了哪些步骤,为什么这样写?
(二)师生共同思考并明确上述问题
(4)作者详写了“掐丝”和“点蓝”。“掐丝”:剪、曲、夹、蘸、粘,简直是在刺绣,繁笔;“点蓝”:捣、研、筛、吸;填三回,烧三回。因为这两道工序是最能体现景泰蓝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的最复杂、最精细的主要工序,也是决定景泰蓝制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三)学生解说
(四)师生共同点评解说
为了能够完成训练学生解说能力以及“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安排”教学任务,我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指导思想,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由师生共同合作,明确问题答案,落实说明文“科学性”,也为下文学生解说打下铺垫。为了能够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特意设计了小组合作,进行解说。并借助学生千分制考核制度,对回答问题以及解说表现较好的小组,予以加分奖励。学生在加分的鼓励下,对于通过解说来学习说明文的形式更加感兴趣。绝大部分小组能够在团体努力下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我引导学生从从有效解说的要点和说明文写作要素出发:内容上是否抓住景泰蓝制作的特征,有无详略安排(说明对象);顺序上是否有条有理,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说明顺序);语言上是否流畅简洁、生动形象(说明语言)等角度出发,共同对学生的解说进行点评。通过让学生通过解说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无形中完成本篇说明文学习的“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和内容”任务。
二、在以“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对比对比学生以“景泰蓝制作中某一道工序”为对象的优秀解说词和原文,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环节。
(一)小组合作,学生推荐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解说词并口述;针对每组的优秀解说词,各请一名学生根据有效解说的要求,进行简单点评。
(二)选择两份优秀解说词,根据其说明的工序,和原文中对应语段进行对比,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上分析优缺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