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脑波交互:有迹可循的意念--《IT经理世界》

(2012-02-06 09:18:38)
标签:

意念控制

意念耳机

脑电波

neurosky

mindflex

专注

放松

it

你还在觉得那些用意念就可以操控一切的人,仅仅是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主人翁吗?带上来自硅谷NeuroSky(神念科技)的MindRader脑立方意念耳机,你就可以化身拥有一定“特异功能”的人。但实际上,人脑的大量信息并非不可以被机器理解,通过能够获取脑电波并计算分析大脑状态的介质,机器就会随你所想去行动。

 

 

读懂脑电波

脑电波信息是如何被传达、捕捉及理解的?

人的大脑是由数以万计的针尖大小的神经交错构成的,神经相互作用时,脑电波模式就释放出这些神经元之间透露的思维信息。不同的神经活动会产生不同的脑波模式,不同的脑波模式会发出不同振频的脑电波,从而表现为不同的大脑状态。

而人脑平均每天产生7万个想法,每一次神经活动时都会产生轻微的放电,放出的电通过脑电波技术(医学上称为脑电图)就可以测量得到。不过,单个神经产生的脑电很难隔着头皮测量。因此,对情绪状态的判断是根据许多神经共同放电产生的集体神经活动得来。最终,通过特定算法技术就能把这些具体情绪状态解读出来。当然,目前技术的水平还停留在读懂庞大信息流中情绪状态的层面,比如喜欢、不喜欢、专注等状态。

经过一个世纪的实验,神经系统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已经定义了大脑中控制具体活动的部位,比如人大脑前额处的皮质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思维,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及专注状态都受这个区域的控制,这个区域被称为大脑的FP1区域。

正是因为大脑可以随状态而波动,并已被确定为集中在FP1区域,才使得人们对脑波的开发和运用不仅仅局限在医疗领域,把意念控制机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让人们在娱乐、教育、健康等领域感受脑波的神奇和能量。

可是,该如何在普通的消费环境中,实现对脑波的测量和解读呢?人的大脑被头盖骨、头发所包裹,信息量巨大的脑波信号传递受到阻隔而变得非常微弱,因此,要从包括电脑、手机、灯泡等这些常用设备所产生的噪音中准确捕捉人的脑波,就好像在体育场外试图听到场内喧哗的球场上某两个人谈话内容一样困难。要在大众消费市场推广应用,医院里测量脑电波的方式,在头上涂满导电胶、装上十几个电极探头的检测方式显然过于理想化。

2004年成立的NeuroSky目前掌握的技术已经可以将庞大的检测仪缩小为一个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并植入MindReader,用户把它放置在前额处,就可以检测到脑波信息,且不用任何凝胶,即便在嘈杂的环境中,准确性甚至可以达到专业降噪的96%。通过这款意念耳机,它就可以单向对大脑状态进行即时测量和信息反馈。

意念游戏

海尔卡萨蒂脑力波电视,正试图把孩子们从大量鼠标点击游戏上带回到电视机前:孩子在玩电视中的脑力蚂蚁游戏时,必须提高专注力程度,能量条代表专注力集中程度,当能量条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蚂蚁才会向前推动食物,只有持续保持专注力在较高水平,蚂蚁最终才能冲关成功。

这款云电视从去年8月份起批量生产,NeuroSky提供了背后的脑波技术支持方案,从确定创意到研发生产仅用了半年时间。去年2月的一天,海尔给NeuroSky大中华地区总裁张彤打去电话,邀约见面谈项目。“当时,我们进入中国只有2年时间,脑波耳机应用都在PC端,在海尔之前,还没有电视厂商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们也没想象过能够把核心技术产品融入到家电当中。”张彤说。

见面时,张彤和技术人员向海尔展示了一些他们认为合适的产品,但海尔和他们一样,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这次头脑风暴过后,海尔提出想要把电视打造成健康游戏平台,并在去年8月17日敲定了合作方案。最终,双方共十几个工程师在短时间内研发出六款脑电波游戏,并完成了改变分辨率、接口及驱动等接入工程。

通过接入NeuroSky的MindReader脑波耳机,检测到用户的脑电波信号,不同的脑波模式代表用户处于不同的思维状态,MindReader可以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状态并将其转化成电视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当人根据MindReader要求产生特定的脑电波时,就会不自觉地强化有意的大脑状态的神经群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海尔云电视的用户可以与电视进行脑波互动,在游戏的同时,还能帮助孩子训练专注能力和放松能力。

对NeuroSky来说,与海尔的合作使其意识到,在处于家庭娱乐中心的智能电视市场,脑波技术有着非常大的开发空间。比如运用最新的心电检测技术进行个性化识别,将心电芯片嵌入遥控器中,使不同的人拿着遥控器的时候,遥控器都能识别出用户,进而列出相应的偏好节目单;根据人的情绪状态来改变电视上的电影情节,即让观众参与到电影或视频中,由观众来决定电影的情节或结局;再比如根据用户的大脑状态定义喜欢的节目,技术检测到人在看电视节目或广告时的状态,自动对这些节目进行打分,反馈给广告制作商或电影制片商参考等等。

“脑波”的前景

NeuroSky公司创始人CEO斯丹利·杨(Stanley Yang)从Xilinx辞去高管职位时,他和技术伙伴们就已经确定了商用化脑波产品的创业方向,2009年第一款玩具类产品意念小球推向市场,在美国供售出100多万套,是当年亚马逊圣诞节玩具销量冠军。

事实上,做消费品并非NeuroSky生意模式。“不管是客户还是展会上的消费者,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是真的吗?’,脑波大众消费概念还是非常新的,加上同类型企业非常少,整个市场还需要培育。”张彤认为,在人们对于脑波技术认知度还不高的时候,兼顾研发生物传感芯片与开发消费产品两条路,能让市场更快热起来。行业更加成熟后,NeuroSky最终还是要回归芯片公司的轨道上。事实上,采取这种和厂商合作开发产品的方式,也为生物传感芯片在消费应用领域开拓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除了PC、电视、汽车、教育、玩具等领域之外,还可以包括电影、健康、空调等等。

另一方面,尽管已有不少脑波产品在移动终端出现,但技术对人脑信息的探索还处于浅层阶段,脑波、传感器芯片技术都还存在很大研发空间。张彤说,“未来我们希望MindReader不再是一个耳机戴在头上,而是成为一个有时尚感的创可贴大小的东西,更小更便携。”

本文链接:http://www.ceocio.com.cn/12/93/679/680/61207.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